城乡结合部的“针灸式”治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靳京

2021-06-17 15:09 语音播报


学习

按照新总规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的要求,城乡结合部发展已经进入新关键期,呈现出如下特点:既有历史问题,也有现实问题,历史和现实交织;既有建设项目,又有治理工作,建设与治理并重;既有城市发展,也有乡村振兴,城市和乡村融合;既有减量约束,也有提质要求,减量与提质同步;既有生态保护,也有产业提升,产业与生态结合;既有农民,也有居民、外来人口,农民与居民、外来人口共享。在城乡结合部治理过程中,把握好这些新特点,对优化该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城乡结合部治理面临新挑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巨大惯性,建设中还依赖传统路径,对减量规划的认识还较模糊;二是功能定位缺整体统筹,项目建设碎片化,存在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内在冲突;三是配套政策少实质突破,如融资、土地、超转等政策还应加强创新与集成;四是治理实施尚面临困境,新路径没有有效建立起来,导致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五是产业转型仍步履维艰,集体产业效益偏低,缺乏提升价值的能力,与我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六是民生诉求还层出不穷,源头治理成效还没有完全显现,一些区域脏乱差的面貌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关于“针灸式”治理有如下几点思考:一是思维治理,以利益平衡转变传统模式,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战略思维,不囿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最终达到治理城市病的整体效果,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是规划治理,全面推广朝阳区王四营试点经验,算好历史、规划、时间、效果“四本账”。

三是制度治理,以改革试点破解政策瓶颈,集成发改、财政、规自、农业、园林、水务等各部门,以及各相关区、乡镇的相关政策措施,解决“卡脖子”问题。

四是过程治理,以严格管控更新实施路径,从规划实施、政策落地、土地供应、绿化实施等多个方面入手,完善实质性审批,以资源(指标)约束、成本把控倒逼实施路径更新。

五是产业治理,以北京市“两区”建设为契机带动产业发展转型,明确城乡产业分工,构筑城乡产业链,加大对“高精尖”企业入驻集体产业的扶持力度,发挥生态优势,发展集体经济。

六是社会治理,强化问题导向,聚焦加强“七有”“五性”民生保障,实行点对点治理,解决痛点和难点,建立健全综合管控长效管理机制,以精治共治化解多重矛盾。

(作者为北京市第19期局级领导干部研修二班学员


编辑:袁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