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方福前:提高工资不应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惟一途径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方福前

2020-12-14 09:35 语音播报


学习

中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大变革时期。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

中国经济呈现内向化趋势。中国经济内向化趋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2007年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总需求结构中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大,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总体上是负数。

消费取代资本形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13年以前,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是交替变化的,但是2013年以后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持续超过了资本形成。可以说,2013年是两大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和拉动的转折点,此后中国经济增长转变到以消费为主要支柱的路径上。

消费率偏低并呈下降趋势。2003年以来,中国消费率一直在50%-60%之间,2010年最低为49.3%,近几年始终没有突破56%。中国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经济体,也低于中国周边在文化和消费观念上与我们接近的亚洲六国(印度、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对比人均GDP水平与我国相近的国家,中国居民消费率也是偏低的。

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下降。根据资金流量表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发现,21世纪以来,中国住户部门通过初次分配获得的总收入和通过再分配获得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呈现走低的趋势。同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住户部门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也出现了下降。

我国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来应对上述趋势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改革促进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增长。

为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需要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完善劳动者和企业家的激励机制,营造宽松、自由的营商环境,从制度上保障个人的合法财产和合法收入,从法律和政策上维护、保障个人的创业权和自主择业权。

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提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可以改善劳动市场价格扭曲,提高劳动要素的配置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劳动者的报酬会得到提高。

但是,提高工资不应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惟一途径。如果工资上涨快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这对企业发展和就业增长是不利的。

此外,还有以下途径可以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

第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扩大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和就业机会,法律和政策上允许劳动者合法兼职或拥有第二第三职业等途径来增加劳动者报酬。

第二,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扩大居民的资产选择范围和投资渠道,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第三,通过发展各类各层次的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提高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来增加居民的职业和工作岗位选择机会,使他们的报酬和收入不断提高。从长期来看,这个途径至关重要。

第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贯彻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原则,在再分配过程中贯彻公平公正原则,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袁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