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算法是对“人为机役”的反抗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孟盈

2021-12-02 20:01


锐评

手机里只下载通讯类App,看视频和购物用网页版,随身携带现金……近段时间,“逃离算法”成为热门话题,豆瓣“反技术依赖小组”聚集了一万多名想要和算法“过招”的年轻人。在这里,大家讲述自己落入算法密网的感受,分享对抗算法驯化的经验,讲述夺回生活主动权的欣喜变化,其中一位小组成员在帖子“对抗技术入侵的一次尝试”中写道:“离开智能手机解放了我的时间和注意力,而过多时间被解放,必定伴随着无聊……因为无聊,我有时间写下这篇文章,也更多地关注起世界的可爱。”

尝试逃离算法,直接原因是大家对时间被无尽吞噬所带来的疲倦与空虚忍无可忍。眼下,对用户的无限取悦已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逻辑,手机也好像比我们自己更懂自己。打开购物网站,推送首页都有符合自己喜好的选择;点开外卖APP,自己喜欢的那几家总在前面,还时不时有优惠券“从天而降”;再随手翻翻短视频,哪怕只是点开几个感兴趣的内容,同类相似信息就如瀑布般不断涌现,在不停下滑页面中,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几小时便在不知不觉中溜走……大数据知道的太多了,而人们在“算法投喂”的舒适区中呆久了,也慢慢忘记了便利背后往往是个体隐私的让渡。

除了看得见的经济和精力损失,技术飞跃逐渐侵蚀独立思考进而衍生出的“人为机役”问题,更值得警惕。在移动互联网加持下,如今的智能手机已不仅是一种媒介工具,更变成了心理依赖、生存依赖,甚至逐步取代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直接感知。而当人们把社会交往、生产、生活的场景全面转向线上,所见所知就会受到算法控制,所感所思也自然建立在算法推荐的基础上。一样的爆款内容生产和推荐,一样的热词话术包装,内容无限接近用户喜好,让人难以抵抗。在这种算法推荐的“舒适区”里,普通用户很容易沉溺,就算发觉自己的感知和思维能力出现退化,也很难对抗和逃离。

年轻人打响了“与技术保持独立边界”的第一枪,无疑为探索更好的人机互动模式开了好头。但除了靠“已经觉悟”的用户联合起来,面对技术逻辑背后的强大资本力量,还需要政策法规的制约。作为国内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已于11月1日落地实行,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保护敏感个人信息处理等做了明确规定,强化了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职责,并设置了严格的法律责任。期盼各方携手,助力法规生效,让技术更好为人类服务。

“反技术依赖,不是反技术,重心在于依赖。”这种依赖是身体机能上的,是社交关系上的,是思维能力上的。这是“反技术依赖小组”组长阿匕对自己开组初衷的解释。无论是年轻人自动自发的对抗,还是从社会层面针对算法技术制定的政策法规的制约,都不是反对技术本身,而是给技术伦理确定准则,给算法设立边界,给资本对流量的追求设立边界,从而使个体拿回主动权,看到多元社会,回到更真实的生活。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