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精神家园不许倾倒语言垃圾
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2021-12-01 14:12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国务院办公厅11月30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就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意见提出,要加强对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多年来,庸俗暴戾用语充斥网络,令人反感,也令人担忧,清理庸俗暴戾网络语言的呼声不断。

语言是实践的反映,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实践和时代,注定会有不同的新词汇、新语言诞生。基于互联网涌现的大量新生事物,特别是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使得互联网成为语言创新的重要土壤。每到年终,一些机构都会评选互联网新词热词,一些流行语甚至走进了权威的《新华字典》。这些新词汇新用法不仅丰富了语言文字库,而且让互联网语言呈现出勃勃生机。

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良莠不齐,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字提出了严峻挑战。有的是为创新而创新,对原有的文字随意解读使用,消解了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有的是纯粹宣泄个人情绪、不顾网友观感的庸俗暴戾语言,搞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教育部、国家语委以及一些语言文字学家,曾在多个场合就“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生造晦涩的词、“屌丝”、“绿茶婊”“逗比”“逼格”等低俗庸俗的词表达忧虑,认为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不仅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汉语系统造成破坏性影响,应予禁用。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透过网络语言可见网民的文明素质,也可见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正如意见指出的: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决不能任由不规范的甚至庸俗暴戾的网络语言泛滥。

语言来自大众,但语言大众化不等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语言需要个性,但个性化表达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网络虽然虚拟,但对中国语言文字规范要保持起码的尊重,对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要有基本的敬畏。庸俗暴戾的网络用语泛滥,只能说明文字水平在降低,言语匮乏,不善表达。纯洁网络语言,也是为了纯洁我们的心灵。每个网民都要有网络共同体意识,有保卫中国文字语言的自觉。不往互联网上倒文字垃圾、泼言语脏水,就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否则,受害的终将是我们自身。

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科技等手段,尤其要履行政府依法监管语言文字应用和提供语言文字公共服务的职责,加快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网络家园中的语言垃圾,一是清除存量,二是遏制增量,决不允许一边清理一边倾倒的问题出现。当下最需要的,或许是抓几个典型案例,再请一些语言文字学家开个大讲堂,让公众知晓为何不行,怎样才行。


编辑:贾亮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