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病卖惨,炫富约架?决不能让“黑红”成为流量密码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汤华臻

2021-11-30 17:19 语音播报


锐评

移动互联网深度嵌入生活,手机成了人们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窗口,但风口之下也聚集了不少“牛鬼蛇神”。有人疯狂炫富,“20岁喜提劳斯莱斯”“创业1年月入百万”;有人装病卖惨,“重病晚期”“捐献器官”跪求打赏;有人隔空“互殴”,脏话连篇、丑态百出,还嚷嚷着线下约架。

种种场景光怪陆离,而细察就会发现,其中多是“演员”。“豪奢生活”,大概率是“组团拍摄”的虚假情节;“重病难医”,很可能“只是‘相思病’晚期”;连麦对骂、势不两立,搞不好是同一家公司安排的签约艺人在完成KPI。或迎合暴富心态,或透支大众善心,或渲染个体戾气,而如此卖力表演,无不是为了圈粉吸睛。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捏造故事的戏码推陈出新,门类之繁多、情节之狗血,屡屡让人大跌眼镜。

毫无疑问,流量经济之下,“臭名也是名”“黑红也是红”正在带偏网络生态。对此,虽然争议不断、声讨不少,可各种炫丑逐丑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这其中,固然有个别人“一夜爆红”的自我炒作,但更根本的,恐怕还在于平台方的助长。且看眼下各家主推的各路“优质用户”,无不是平台流量规则下的“提线木偶”,为了简单粗暴的曝光度,可以不看是非、不论价值。在此之上,“关注即是流量,流量就是收益”,强大的变现能力,更进一步刺激着疯狂的逐利之举。

决不能让“黑红”成为流量密码,这是平台责任的起点,也是网络生态纠偏的起点。网络不是个人私域,而是公共空间,说什么、做什么,都得观照公序良俗。对此,相关平台要坚决与炫丑逐丑割席。相较于警告、限流、断流和封禁等事后“补救”,关键是要摆脱纯技术导向的算法逻辑,丰富账号管理的审核方式,给互联网生产和传播注入“向善”“向上”因子。这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监管部门必须积极亮剑、不断施压。尤其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该罚即罚、该关得关,纠偏力度越强,警示威慑作用才越足。

网络环境污染,人人都是受害者。博主也好、平台也罢,跳出“流量陷阱”,共同涵养健康生态,网络环境才能蓬勃阳光,滋养每个活跃其间的个体。


编辑:张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