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硬盘囤教辅? “双减”不能被流言蜚语带沟里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2021-09-24 15:31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孩子们肩上的书包变轻了,赶场培训班的次数变少了。可在看得见的“减负”之余,也有个别家长担心买不到教辅材料,选择“买硬盘提前囤教培资料”。对此,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回应:完全没有必要。

作为辅助学习的配套材料,教辅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课上听老师讲完知识点,课下做适度练习,对于增进理解、训练思维有一定裨益。但这些年,随着“报班+培训”喧宾夺主,过度培训、超标培训愈演愈烈,越来越多家长将教辅当做孩子的刷分“神器”。学校配了还不够,校外报班再加量;主科有了还不行,副科也得齐刷刷,层层加码之下,孩子们被堆积如山的教辅材料压得抬不起头。如今“双减”政策规范教辅管理,让个别习惯“题海战术”的家长“心忧”,生怕孩子练习少了,成绩降了,故拼命强囤。

教育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盼着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个好的前途,天下父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关心归关心,被焦虑裹挟至此大可不必。且不说,目前市面上满天飞的教辅材料,大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贪多求量,“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极有可能被坑。而且,教辅在精不在多,只是课本教学的补充而非代替课堂的主粮,大量囤积,让孩子重复训练纯属无谓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对教辅材料乱象出手正当其时,一来,对现在学科类的辅导材料实行更为严格的“双审核制度”,培训机构自行审查和教育部门核查叠加,无疑能从源头上“去粗取精”。二来,“双减”强调做实课堂教学、加强作业设计指导,从中传递的“学科类学习任务主要在校内完成”的政策指向,不仅是给孩子减负,更是构建更为科学的教育模式。

俗话说,“破形式易,变人心难。”家长囤教辅之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虽然“双减”政策破旧立新,但家长们的心理负担依然沉重,很多人也没有跳出“题海战术”“唯分数论”的路径依赖。“双减”对教育焦虑的纾解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关键是要优化教育资源、做实校内教育让广大家长安心放心。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家长也不妨多一点理性和定力,不要听风就是雨,甚至被一些流言传言带到新的焦虑之中。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与分数相比,健全的人格才是赢得未来的保障;相较于排名,更加丰满的心灵才是惠泽一生的富矿。跳出“题海战术”的路径依赖,拥抱全面育人的科学规律,不把精力过度放在学科培训上,引导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体魄,尊重和发现孩子的禀赋、才能、爱好,这是远比教辅材料重要得多的内容,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


编辑:雨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