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订退不掉促销短信,“免打扰”为啥这么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鲍南

2021-06-17 17:58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618”购物节来临,不少人饱受信息骚扰之苦,手机里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未读”提示。然而很多人发现,无论是回复“TD”“T”“N”,还是将号码拉进黑名单,广告短信始终甩不脱、退不掉。

当下,大家手机里的APP越来越多,各平台要获取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难。这一背景下,平台转而开始“短信轰炸”,通过堆积数量,推高用户点击短信内广告链接的几率。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消费者必须授权“同意”,商家才能发送广告短信,发送广告短信后也必须提供便捷有效的拒收方式。但在很多平台的精心设计下,“同意订阅”隐藏在了用户协议中,用手机号注册为新用户就代表了接受广告短信推送。而所谓的“退订”,基本形同虚设——或是只终止了一个号码通道的短信发送,平台再以其他“马甲”继续推送;甚至帮助平台确认这是个活跃用户,从而变本加厉地进行推送。

平台如此毫无顾忌,根本原因还是侵权成本太小。尽管用户对广告短信深恶痛绝,但面对程序繁复的投诉、旷日持久的诉讼和数额有限的赔偿,极少有人挺身而出。就算有平台在个案中受了点罚,还有数量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收割”。除此之外,电信运营商也有推波助澜之嫌。一方面,商业短信推送业务一年可创造营收300多亿元;另一方面,现有的技术水平只能监测通道的信息,难以封杀商家所有的“马甲”。重重因素叠加,导致了广告短信的泛滥。

对广告短信,有商业公司开发了软件进行拦截,但被动防御治标不治本。消弭广告短信之害,终究要靠法律进行源头治理。当前,我国已有一些法律对商业短信发送进行了约束,但对于数量、内容和行为定性仍然存在许多模糊的地方。同时,相关部门在执法上还不够主动,对于许多违规行为的惩罚过于轻微,法律威慑力不够。从这些现实痛点出发,监管从细从实,才能还手机一个清净,还用户一个安宁。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