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梢”督察组、树枝充大树?如此把戏岂能蒙骗过关!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2021-05-08 18:18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在进行,一些戏剧性的场景相继冲上热搜——既有“谍战剧”:督察组前脚刚到河南,暗访车车牌就被泄露,行踪被当地相关人员掌握,后者还在群里接头“看到XX车牌号要注意,一定及时在企业群里通知。”也有“伪装剧”:在云南昆明滇池东岸,督察组实地查看高尔夫球场侵占滇池一级保护区是否整改完毕。没想到,相关单位弄虚作假,将树枝插入浅土冒充树木,结果被督察组现场打假,要求党工委书记单手把这些“树”拔起来。

“盯梢”督察组,树枝充大树,一些人为蒙骗过关真是“拼”。而之所以搞这几出,无非是因为“心里有鬼”。就拿云南滇池来说,高尔夫球场违规存在已10余年,距离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也过去了4年,但违规开发问题始终没有整改。根据此番公开通报,位于滇池南岸的长腰山,是滇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地产商野蛮开发下,滇池163公里岸线约有1/3已被房地产等项目侵占,长腰山90%以上的表面积已遭到破坏,变成了“水泥山”,生态功能基本丧失。直到此次环保督察组入驻,相关责任单位才“临时抱佛脚”,铲除了部分侵占一级保护区的球场,突击“插”假树整改。

但假的就是假的,这种掩盖问题、敷衍了事的伎俩,一戳就破。个别地方和企业不在整改上下功夫,反而在应付环保督察上动歪脑筋,弄虚作假、欲盖弥彰,也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生态红线不容逾越,凡有越轨必受其咎。触目惊心的秦岭违建警钟未远,环湖开发、挖山盖楼的滇池违建等又被连根挖出。类似事件频发,引人追问:绿水青山为何屡屡成为个别人的提款机?众所周知,国家对于生态保护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类似在一级保护区毁林修路、在二级保护区大兴土木的经营项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可能为国家政策所容。但诡异的是,一些人总是有胆子、有法子,打着各种名义,公然侵吞国家生态资源牟取暴利。比如,破坏滇池的违法企业,就是以健康养老产业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涉事企业“挂羊头卖狗肉”违规开发,被勒令整改却弄虚作假,当地监管部门难道就看不出猫腻?管理“失明”的背后,只怕是某些主政者的政绩观出现扭曲。说白了,环保喊得震天响,一到实际就成了“滞后项”。想整治违规企业,却害怕少了税收,就故意放一放;江河湖海污染需联合治理,但协调困难、多方掣肘,就暗暗拖一拖;更有甚者,面对违法恶行,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撑腰庇护,或上报虚假材料谎称整改完成,或和企业通气“盯梢”督察组……如此种种,都是为了短期政绩透支所有人的未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行为必须被严惩。这些年,环保督察利剑出鞘,查处40余万件违法案件,罚款逾200亿元,不少人感慨环保执法“亮出了牙齿”。但揆诸现实,“两年33张罚单,竟管不住一个排污企业”“侵占滇池一级保护区10余年,屡屡被查却拒不整改”等现实案例,也提醒我们在环保大势下顶风作案者依然存在,打击环保违法仍任重道远。

保护区沦为生态重灾区,伤害的是大自然,折腾的是民意,浪费的是资源,损害的是公信力。“多算‘生态账’,少算‘经济账’”要成为所有人的行为自觉,必须让环保法规真正“刚”起来。对一些地方、一些企业搞的小动作,环保督察更要“掘地三尺”、一查到底、引以为戒,彻底从源头上堵住违建破坏滋生的通道。


编辑:雨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