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北京老城,每位市民都是责任人
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2021-02-25 20:33 语音播报


锐评

2月25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全文公布,3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的条例扩大了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农村地区的历史建筑也纳入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范围,把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意义十分重大。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条例不仅规定了政府部门的保护职责,也希望广大市民献计献策参与保护。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3000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让北京老城文物古迹密集,1000多条胡同、1万多棵古树、2万多座院落等,不仅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也是连接北京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精神符号;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义不容辞的职责。

北京是市民的北京,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条例总则中对此有明确表述: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保持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保留人民群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

为了保护市民生活其中的老城,自当最大限度地请市民参与。在充分调动起市民保护积极性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的权利,使其能参与保护的全过程。条例提出,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有权对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相关部门将通过组织市民公开课、专题报告、专家讲座、场景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申报、推荐保护对象”,这意味着,在政府相关部门根据普查情况,组织专家论证,依据有关认定标准,提出保护名录初选名单后,北京市民依然可以向政府部门推荐自己认为有故事有价值的保护对象。面对北京这座千年古城,即便深入普查,也难免会有遗漏,而世世代代居于此的市民,有可能掌握专家所不知的历史,了解一些建筑所承载的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或许,市民的一次推荐,就能为北京市留住更多记忆。

加大参与保护力度的同时,市民也要牢记“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自己做到不拆不毁的同时,对身边所有涉嫌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以最广泛的监督防止任何可能的破坏。谈保护要不折不扣,防破坏要理直气壮。保护咱北京老城,每位市民都是责任人。

图据北京日报客户端 刘平摄


编辑:贾亮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