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还有多少激素超标的“消字号”婴儿霜?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田闻之

2021-01-18 18:11 语音播报


锐评

日前,福建漳州市卫健委通报了关于婴儿霜“大头娃娃”事件最新进展,涉事“抑菌霜”被证实含有超标激素,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对相关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在未取得“药字号”产品备案情况下,借着“消字号”的壳销售伪劣产品,实属无良黑心。但放眼望去,无论线上线下,诸如此类的“消字号”婴儿霜依然随处可见。这些无法用于皮肤病等疾病治疗、只是消毒用品的“消字号”产品,打着“宝宝专用”“草本配方”“湿疹克星”等旗号大行其道,赚得是盆满钵满。

一边是频频曝光与查处,一边是各种产品扎堆,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这类买卖“性价比超高”。据报道,市面上一支十几克装的“消字号”护理霜能卖到六七十元,而成本每公斤才三四百元。此外,相关产品的代工产业链十分成熟。“免费设计包装、免费提供营销方案、免费文号使用”,从商标、内料、包装都可以提供,商家几乎不用操什么心。但与之相较,监管却相对宽松,惩罚缺乏痛感。以江西某公司为例,记者调查发现其仅在2016年2月至2020年8月期间,受到的监督处罚信息多达39条,但内容多以“罚款5000元,责令限期改正”为主。

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显然需要更加强力的监管和惩处,“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最后难免陷入打地鼠般的恶性循环。事实上,遏制非法“消字号”药膏产品的蔓延,并非只能依赖《消毒管理办法》,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将其按假药论处的成功案例。此次漳州“大头娃娃”事件,也是“根据目前产品检测结果和调查情况”,相关嫌疑人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而根据《刑法》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可判2年以下,罚款50%以上或者2倍以下……销售金额200万元以上的,最高可判无期并没收财产。

对唯利是图、铤而走险者,得让他们真正付出代价。只要查实了企业的不法行为,就得一罚到底。除了追究民事赔偿责任,还应祭出行政罚款、停业整顿、吊销执照等“组合拳”,依法追究相关嫌疑人刑事责任。让他们自己算清楚这笔账,才会遵规守法、打消邪念。


编辑:汤华臻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