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网课“毒”弹窗,关键得凿实浏览器责任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鲍南

2020-10-24 17:38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随着网课的普及,传播违法信息的网络弹窗广告也盯上了这块“肥肉”。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有不少传播色情、赌博、暴力甚至诱导自杀等违法信息的广告,频繁在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时弹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如同“牛皮癣”一般,弹窗广告已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大公害。每每打开手机和电脑网页,各色弹窗轻则遮住页面、影响浏览,重则挂载木马、盗取信息,抑或传播不良信息。因其危害,有关部门曾开展多轮专项打击行动,严惩背后的广告商;相关立法也进行了完善,明确弹窗广告必须设置“一键关闭”按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弹窗广告“想弹就弹”的情况大幅减少,但仍有一些广告商铤而走险,并且手法愈发隐蔽。有的将“关闭”按钮做得极不显眼,打法律擦边球;有的于后台读取用户历史记录,实现精准弹窗;还有的与运营商串通一气,让各种屏蔽软件形同虚设……针对青少年的“毒”弹窗,也由此而来。

既然弹窗广告烦人,能否将其全部封禁?就目前的互联网生态来说,直接“一刀切”并不现实。由于许多免费软件和网站的特色不够突出、功能不够强大,很难依靠用户付费形成盈利,通过弹窗广告获得分成是其重要盈利渠道。同时,鉴于网络开放创新的技术特点,我们的网络治理思路总体上也是审慎包容,留给企业一定试错空间。全面封杀不可行,实现精准打击也存在难度。一方面,与动辄数百万的“黑色”盈利相比,现有的处罚很难产生痛感。另一方面,“毒”弹窗产业链条长、操纵者隐蔽,地方监管部门人力有限,执法成本很高。因此,尽管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查处网络“扫黄打非”案件1800余起,处置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840余万条,但要根治“毒”弹窗依然难度不小。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大势所趋,治理“毒”弹窗,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立体、更有执行力的监管体系,整合多方力量,形成监测、取证、执法一条龙,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形成震慑。其实,无论违法弹窗的运营者多么隐蔽、多么复杂,其内容的呈现终究要通过浏览器来实现。广告弹窗终归只是技术手段,监管也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完成。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成熟,浏览器主动识别、限制弹窗广告内容,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因此,不能把浏览器仅仅视为中立工具,而是要敦促其落实主体责任、对内容负责,确保互联网“入口”不被污染。对“面子”和“里子”双管齐下、猛药去疴,绿色清净的互联网环境一定可以实现。


编辑:范荣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