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提前敲锣,监管不能延后
北京晚报 | 记者 殷呈悦

2020-10-22 09:42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距离11月还有一个多星期,天猫、京东等多家电商平台纷纷拉开双11促销大幕。整理尖货清单、详解优惠玩法、设置双节抢购,各个平台秀出十八般武艺开始抢客;剁手族已经在预售页面互拼手速;而敲锣摇铃的直播间内,头部主播开始重复大喊“别睡!买它!”今年的双11比以往来得更早,许多品牌也对这场一年一度的商业共振寄托了高于往年的业绩期望。

从早年11月11日的一天大促,到如今足足半个多月的抢购期限,双11在不断延展着时间的跨度。生意窗口的延长,无疑可以分流高峰期的物流和技术压力,也给了消费者更多决断的空间。一天的销售额必定不如20多天的战绩,双11提前敲锣,既有电商平台对整体销售额逐年攀升的预期考量以及彼此间竞争的因素,其实也是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期盼。

随着双11时间一起加量的,正是今年这一促销节的特殊意义。专家认为,双11已经不是简单的线上消费,而是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试验机会。在线下同步优惠、出售体验类服务的过程中,双11还成为线上线下共同创收的粘合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节日的货架上,除了琳琅满目的国货,还摆进五花八门的进口商品。全球疫情之下,中国是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海外货品将成为今年双11供给的重点之一,双11堪称一场全球购物狂欢。在疫情肆虐全球、阻挡民众出游的大背景下,双11对帮助国内外商家“回血”、消费者低价扫货乃至拉动世界消费,都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正是因为影响的扩大和意义的特殊,双11购物节必须在正规诚信的轨道上运行。往年双11落幕之后都是消费投诉量的高峰期,各类消费套路屡遭曝光。价格先涨再降、商品以次充好、品牌冒名顶替等等,都是传统陷阱;直播带货翻车、物流单号作假、变相提高购买门槛,则是消费新潮下滋生的新问题。双11是一场消费领域的交响乐,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混淆消费者视听,更会消磨消费者信任,必须做降噪清理。面对提前打响的双11,监管部门的出手速度不能延后。一方面应该利用技术手段监测电商平台及品牌商的各类猫腻,同时利用消费者举报监督渠道,严查不诚信的宰客现象。一旦发现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绝不手软。

双11的购物车里,盛着消费的热情和潜力,也装着提振经济的动力。监管部门应该担起重任,为消费者的购物车保驾护航;电商平台和品牌商家要严格自律,让这个特殊的双11尽显活力;消费者更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不为陷阱和套路所诱导,拥抱一场愉悦理性的双11之旅。


编辑:殷呈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