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剧播出引争议,全民心史容不得“拍脑门创作”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关末

2020-09-20 14:02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备受瞩目的国内首部抗疫题材电视系列剧近日开播,可这部改编于全民抗疫真实事迹的作品,却招致了颇多争议。原因何在?简单来说,就是在整体现实的叙事之下,剧中很多细节与观众的实际认知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唯一报名去“前线”的女司机是经领导动员后才“出列”的,再比如,一线医护人员在打电话时随意将防护服的帽子摘下……

其实,观众的“吹毛求疵”是对自身记忆的一种守护。不可否认,电视剧与纪录片、新闻报道等体裁对真实性的要求有所不同,为了艺术效果难免有创作元素融入其中,也可能会为了突出主题设计一些“铺垫桥段”。但必须看到,抗疫故事不仅是一类现实题材,更是全体中国人的一部心史。在这场仍未远去的“战争”中,每一个普通人都是亲身经历者,那些动人的故事、质朴的誓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烙印。因此,反映抗疫精神的文艺作品必须是扎根现实的,容不得“拍脑门创作”。拍摄此类影视剧,不能光顾着求“好看”,更要在处理每个细节时慎之又慎,否则经不起大众的审视与推敲。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战疫是全球战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维度、全方面记录中国人的抗疫历程,涉及到对历史的定义权与叙述权。战疫至今,一些西方势力或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在各个方面污蔑中国,更企图抹去中国人对抗疫作出的卓越贡献。这种时候,除了澄清事实,更需要我们主动发声、忠实记录。

眼下,不少颇受好评的抗疫题材作品、节目走入公众视野,它们可能没有华丽的特效、缺乏规模性宣传,但仅以客观视角、细腻笔触还原事实,就足以让观众回到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感怀澎湃的中国精神。我们期待这样的作品多一些、走出去。未来,当人们回忆某个镜头、某个片段时,能同时触碰心底最真切的感动与力量。


编辑:田闻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