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就业数据造假!不以就业率论高下才能挤掉水分
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2020-07-13 20:13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6月底7月初,正是各地高校毕业生奔赴就业岗位的节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毕业生“慢就业”心态等因素影响,今年仍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奔波在求职路上。可据新华社记者对部分高校师生的采访,一些高校就业数据造假,一些应届毕业生明明还没找到工作,所在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多次催促他们签订就业三方协议,有的毕业生不得已托关系、找门路,完成盖章签字任务。一些学校周边打印店和淘宝卖家,也公然做起签字盖章生意,“实在找不到工作单位的,我给你们支个招,去打印店搞一下,十几元就能搞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到高校毕业前,国家都会出台各种政策,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同比增长40万。受疫情持续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可如此严肃的事情,有些高校并没有严肃对待,不仅数字造假,而且以欺骗、诱导或者强迫的方式让毕业生去造假。一些学校的工作人员,还主动去做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并公开传授造假的方式、介绍造假的渠道,如此“传道授业解惑”,与教育的初衷简直背道而驰。

就业统计对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具有关键意义,就业数据保真是就业统计工作的底线,是不可触摸的“高压线”。可虚假的“表格就业”,以及注水的就业率,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耽误了毕业生的人生大事,也因形式主义而消解对母校的好感,更有可能使相关部门对就业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影响整个国家就业工作的安排。弄虚作假误大事,形式主义害死人,这不是危言耸听。

最令人可气的,在就业率上弄虚作假,无不是出于局部利益或者个人利益,并不是真心为本校毕业生考虑。这可不是冤枉他们,因为他们费尽心机做这一切,盲目提高就业率的目的,是因为一个学校的就业率,既关乎某些学科专业的生死存亡,也势必影响到再招生的生源质量。一些上级主管部门是否明里暗里下了不合理指标,公众也存有疑问。新华社报道中提到,一些地方为防止高校盲目追求高就业率,要求慎重公布,但在内部通报文件中,仍有高校就业率排名。如此一来,一些高校为让数字漂亮,就层层加码,考核各院系就业率。完不成不行,完成的不好也不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造假便成为不二选择,“对外宣称就业率高达97%,实际没有那么高,注了很多水分”。不唯就业率,不以就业率论高下,才能挤干高校就业率水分。

就业率真实的底线必须守住,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必须带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现象,教育部等部门已经三令五申,日前也已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坚决杜绝“虚假签约”、“被就业”以及“就业率掺水、造假”等问题,确保就业统计工作真实准确。教育部已经给了各地各高校自我纠正的机会,勿谓言之不预也。对没有抓住机会,妄图侥幸过关者,一旦发现并核实将视为数据造假,视情况予以通报并从严惩处。挤干水分的行动,不会因新冠疫情而放松标准,也不会因很多高校参与其中而法不责众。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北京日报社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贾亮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