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援绥大夫猝死令人痛心!医生要有拼命精神,可别拼走生命
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2020-06-03 09:57


锐评

6月1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主治医师于铁夫因突发呼吸心脏骤停去世,年仅42岁。2016年,一张医生因工作太累、睡倒在手术室的照片“蹿红”朋友圈。照片中的主人公,便是于铁夫。当年网友刷屏般地叮嘱他注意休息,没想到传来他猝死的噩耗。令人痛心的是,于大夫还是抗击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队员,是在隔离休整期离世,放在背包里准备给女儿的六一礼物还没有带回家。

近些年,因猝死倒下的医护人员不在少数。其中,不少是中青年骨干医生。就在4月5日,在解除隔离准备回家的当天早上,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管护师张静静,也是突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于第二天去世。

中青年医护人员猝死,固然与其个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有关,但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更是重要原因。全国人大代表梁益建在今年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医生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长期处于慢性疲劳及应激状态下,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每一位病人都想找到最好的医生看病,越是专业素质好的医生越是忙碌。一些医生还因为不忍心看着远道而来的患者受罪,主动选择加班加点,希望早一点减轻他们的痛苦、解除他们的病患。于铁夫之所以瘫倒在手术室睡觉,是不得不利用两台手术的短暂间隙倚在墙上打个盹。因为一台手术,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连轴转,对医护人员都是家常便饭。此外,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得多,也给医生带来精神负担;科研任务、家庭责任以及少数患者及其家属非闹即暴的压力等,也是让他们的身心保持高度紧张、长时间得不到休整的客观原因。

培养一名好的医护人员不容易,需要天赋,更离不开长期努力。中青年医生去世,不仅是其家庭和所在医院损失,更是患者的损失。关爱医护人员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更多制度化的保障,特别是在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尤需如此。疫情期间,各地公安机关曾以命令的方式,强制超负荷坚守防疫一线工作的公安民警休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自己,为家人,为更多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医生要有拼劲,但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拼没了。


编辑:贾亮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