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港决定通过,肃清香港殖民遗毒刻不容缓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闫维民

2020-05-28 18:38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港版国安法”上线在即,重新点亮香港稳定的希望之光。大势当前,“港独”分子却在垂死挣扎,黑暴势力冲击街肆、打砸抢烧,无耻跪求英美撑腰。与之同时,一些西方政客跳到前台大放厥词,抛出“制裁报复”“资本出逃”等论调,妄图动摇中国推进立法的决心。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任何人行使相关权利和自由,均不得危害有关国家的国家安全”更是国际社会的法律共识。香港纵然是中国特区,但“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这就意味着,香港既不是国家安全的“孤岛”,更不是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的“法外之地”,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余年来,23条立法久拖不决,后果有目共睹。此番中央出手堵住香港国安漏洞,挽狂澜于既倒,各种恐吓阻挠、反扑顽抗都愚蠢至极,更无济于事,丧钟正在为“港独”而鸣。

关涉国家主权的原则性问题,岂有让步后退之可能?而维护国家安全这样一个本无需讨论的底线问题竟然成了问题,这让人不得不深思:反黑镇暴为何如此艰难?香港又何以“毒”深至此?

第一,港英时代“遗毒”甚深。西方殖民主义最严重的破坏之一,就是全盘否定被征服民族深植于历史之中的身份认同。百余年间,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可谓处心积虑,一手对平民百姓实行“愚民政策”,一手通过奴化教育、功名利禄等手段在精英群体培养“政治奴才”,最终指向都是去国家化去民族化。随着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开启,英国见回旋无望,便利用最后十余年时间疯狂“埋雷”。原本独揽大权的港督开始“慷慨”分权,为日后统一管理制造阻力;禁止校内使用“祖国”“民族”等词语,极力回避中国近代史,美化英国统治史;放开传媒业监管,“不良刊物”的范围收窄至仅限于“淫亵”“不雅”,等等,为日后祸乱留足了空间。

第二,教育领域严重殖民化。回归祖国后,香港殖民地体制大部分被保留下来。尤其在教育领域,倒退有余,进步不足。就拿香港高中推行的“通识教育”来说,本意是让学生“加深对社会、国家、世界和环境的触觉,培养正面价值观”,但相关部门的态度简直如同儿戏。教材无需送审,连非法“占中”发起人戴耀廷做顾问的课本都进了校园。任课老师只需培训35-100个小时即可上岗。如此一来,怎样保障课程不带私货,有多少学生能“出淤泥而不染”?相比之下,澳门回归祖国比香港还晚,却没有出现“废青”群体。一位澳门女生直接摆出了人教版历史教材现身说法。可见,教育播什么种,学生就结什么果。

第三,传媒舆论煽风点火、助纣为虐。一个人少小时,学校为其植根塑魂,进入社会,新闻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接棒”助其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反观香港的舆论环境,监管几近于无。用港媒人自己的话说,不仅“言及东海,话指南山”,而且是一个市场,“民众需要什么舆论,媒体就要创造什么舆论”。到头来,“扒粪”横行,“逐臭”成风。雪上加霜的是,2017年9月,香港网媒采访申请机制出台,门槛降至“一名编辑+一名记者+每半年发行一次‘出版物’”,这导致魑魅魍魉都拿起了麦克风,自由出入所有政府活动及大小记者会。在媒体已成“颜色革命”标配的趋势下,香港记者几乎享受着绝对自由。有人忧心,打着“无冕之王”旗号的黄媒将催生香港社会的一种“新霸权”。

国家认同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它既来自于教化熏陶,也来自于现实体认。殖民历史的隐患,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丧失,导致香港社会“民族纽带自断,英殖阴魂长存”。如今,东方之珠黯然失色,刮骨疗毒势在必行。呼之欲出的“港版国安法”将扶正匡邪,但这只是第一步,未来还需在教育、传媒等领域彻底实现“去殖民化”。而这,显然任重道远。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