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给公众穿上心理“防护衣”
北京晚报 | 记者 张丽

2020-01-28 20:15


锐评

1月28日,武汉协和医院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图据新华网

1月28日下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面向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已充分注意到一线医护人员出现情绪崩溃、心理焦虑的现象,已安排心理专家疏导。在早前一天,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在举国抗击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给公众开出一份“心理处方”,同样是对症下药。

如果不是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眼下本是喜气洋洋的春节假期。越来越严格的防疫措施,不仅让不少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更难免因此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在社交平台上和现实生活中,密集的信息传递,口罩供应暂时紧俏,再加上种种真假莫辨的传闻,又在一定程度造成部分人群的心理恐慌。有的人过度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有的人心生压抑,吃不香睡不好;有的人则是索性不管不顾,连口罩都懒得带。更别提不幸感染病毒的患者,他们的心理必然承受巨大的压力;一线医护人员身穿厚重的防护服超负荷工作,情绪不稳定也在所难免。

不良情绪逐渐累积却没有出口,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近日,武汉和荆州都发生病患故意脱下口罩对医生猛咳的惊人一幕。疫情肆虐之际,岂容伤医,对这种极端行径自然要依法严惩。但也提醒我们,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要引起高度重视。按照一般心理学的经验,绝大部分人在面对着特别不好的消息时,都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悲伤、接受”的过程。在肺炎疫情还没有得到彻底控制之前,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病床上的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情绪波动乃至异常。如何坦然接受自己的紧张、恐惧和沮丧,如何平安度过防疫战每一个阶段,都迫切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不仅消除他们对疫情的恐慌,更要让他们感觉自己被“看见”、被关怀。虽然大家或宅在家里,或坚守岗位,但谁都不是一个孤岛。

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同时,对普通民众推出心理干预措施,让公众穿上心理“防护衣”,可谓恰逢其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心理健康本来就已经为大众所重视。各大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多有建树,此时正是学以致用、为同胞服务的关键时刻。希望有更多具备资质的专家和心理研究机构组建心理救援医疗队、心理援助热线队伍,利用电话或者互联网手段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让更多的人通过这场防疫战,心理免疫力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编辑:张丽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