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搞好民生撬动城市“治理革命”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崔文佳

2020-01-14 14:19


锐评

北京“两会”,会场内外一派火热氛围。代表委员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建言北京城市发展,真知灼见迭出。记者会、一把手访谈、代表委员Vlog、AR看两会等丰富的报道形式,更是打开了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广大代表委员的“话匣子”。

话题密集,而民生是绝对主角。如何降低老楼加装电梯的门槛、老旧小区停车位怎么有效管理、政策性住房的建设品质能否提高、中小学每周增加体育课是否可行……看似些大城小事,却桩桩件件关系到老百姓的获得感。“两会”作为重要议事平台,代表委员来自城市建设发展各条战线,上会一大任务就是把政府工作的基层反馈、广大市民的利益诉求带上来。悉心聆听这些最鲜活的声音,坦诚交流寻求问题的“制度解”,城市治理者的姿态充分诠释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也彰显了“两会”这一制度设计的魅力。

“两会”传递出的鲜明信号,就是民生诉求依然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事实上,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北京的发展,始终将民生问题摆在第一位。北京民生实事工程已坚持运行30余年,在“年初立军令状、年底交成绩单”的实践循环中,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再到安全宜居,一项项为民承诺如期兑现,实实在在造福了千家万户。近些年,北京更是加大投入,紧紧围绕“七有”要求“五性”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从有到优”的福利进阶。比如最近确定的2020年度32件重要实事项目中,新增幼儿园学位、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等涉及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和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内容占比最多。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份坚持,源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决非为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足以自乐,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利益”写在旗帜上。这也成为我们党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斗争和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历经风雨而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关键所在。沧海桑田,神州大地早已换了人间,古都北京亦跻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列,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这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表达。

随着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搞好民生不仅体现着一种价值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智慧,民生工作的水平高低成为治理能力的直观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时代课题,首都北京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使命,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把“人”这个关键因素放在中心位置,将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完善首都治理体系的主要抓手。从这个意义上说,“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仿若支点,由此发力撬动的,其实是一场关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改革。

从近些年北京之治的实践来看,民生问题的“支点作用”已初步显现。从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到强化12345市民热线回应督办机制,再到以“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快速响应百姓需求,城市治理思路愈发清晰——需求从下面来,力量往下面去,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基层成为治理的枢纽。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全市上下形成了把事情往快里办、往实里办、往深里办的工作“惯性”,补上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前所未有地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治理效能,渐渐创造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细化治理方案。“接诉即办”不仅入选“2019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还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一条热线能撬动如此巨大的“治理革命”,背后正是对“为人民服务”时代内涵的深刻把握和生动践行。

“民生是聊不完的话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应尽职责”。回望来路,北京治理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人民底色日益鲜明。面向未来,只争朝夕、尽力而为,我们一定能满足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能不断提升治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北京梦想。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