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天堑!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
CCTV国家记忆

2021-12-02 07:19


时事

在南京长江大桥没有修通前,从上海前往北京的火车要通过轮渡渡过长江,耗时将近3个小时。如果赶上恶劣天气,轮渡无法航行,旅客只能望江兴叹,等待天气好转。

武汉长江大桥修通后,党中央就下定决心突破南京长江天堑。

但突破南京天堑有一个技术问题,长江江底有一层泥沙覆盖层,桥墩必须穿越松散的泥沙层与江底岩层融为一体,大桥才能稳固。

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工程师们和苏联专家一起研发了一种叫管柱钻孔法的施工方法,将一根根像筷子一样的混凝土管柱插入江底,再在管柱上修建桥墩。

到了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工程师们想复制武汉成功的经验,却发现这里水流比武汉复杂得多,“筷子”插不稳。

●中国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 毛伟琦 :

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就准备一个结实的桶,给它埋入江底,然后我们在这个上面修建桥墩,托起大桥。

图:沉井三维演示

这个桶的学名叫沉井,面积和篮球场差不多大。为探测它是否在江底岩层上站稳,潜水员穿着笨重的工程潜水服潜到水下进行人工勘查。

图:老式潜水服

60米水深是潜水员下潜的极限深度,但修南京长江大桥的平均水下深度已经达到72米,最深的地方超过74米。

经过反复研讨方案,大桥工程指挥部最后决定从潜水员中选几个人,通过一场地狱式的魔鬼训练,让他们突破生理极限。当时选人的标准十分苛刻,除了身体条件和技术水平外,还有一个标准——不能结婚。

●南京长江大桥深水班 潜水员 庞国江:

这个工作为什么说不能要结婚的呢?因为你早上出去,你晚上不一定回来。因为在水下工作,看不到,靠你手摸,施工地方东西多得很,要是把你缠到里面,就上不来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魔鬼训练,潜水员们的身体开始逐渐突破极限,适应了高压环境。

他们一次次身犯险境,靠双手以厘米为单位,帮着工程师校正沉井的位置,让一座座桥墩在湍急的长江水流中陆续出水。

图:潜水员水下摸沉井

接下来,工程师们从长江南北两岸同时像拼积木一样用热铆工艺拼接钢梁,让飞架南北的大桥,在长江上空握手。

但在当时,成熟铆工是工地最缺乏的工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桥工程指挥部从全国调集了大量成熟铆工,又组织了将近一百名年轻人突击训练,扩充铆工队伍。参加训练的年轻人除了要掌握热铆工艺的技术外,还要练成一个绝活,能远距离抛接1200摄氏度的铆钉。

图:抛铆钉

想要熟练地接住滚烫的热铆钉,唯一的方式是增加练习次数,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热铆钉接多了,烫伤在所难免。但为了练成绝活,大家加班加点练习。

1967年8月22日,中国人在困难时期没有依靠任何外援,全部采用国产材料自主勘探设计施工的大桥终于在长江上握手了。大桥合龙后,确定了在1968年9月底让火车通过大桥的任务目标,以此向新中国成立19周年献礼。

图:合龙后的南京长江大桥

但直到1968年9月5日,修建桥头堡的施工图纸才全部完成。此时距离铁路通车仅剩下不到1个月的时间。解放军指战员进驻大桥工地,和工人们一起抢修桥头堡。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如期完成任务,三面红旗矗立在大桥桥头,露出了鲜艳的中国红。

1968年9月底,第一列火车沿着中国人完全凭自己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自北向南跨越湍急的长江。

铁路桥通车的3个月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也顺利通车,南京市民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庆祝这座飞架大江南北的大桥,让天堑从此变成通途!


编辑:奚小荻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