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央视网

2021-10-13 13:02 语音播报


时事

上世纪5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实现了核技术的又一次飞跃。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此,我国跻身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在为“两弹一星”奋斗的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而这一精神,也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勇攀高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授勋仪式,授勋对象是眼前这座卫星发射塔架。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地面站党委书记 王书昌:每成功发射一颗卫星,我们都要为它挂上一枚勋章,这些勋章记录了无数航天人的无私奉献与艰辛付出。我们通过授勋章的形式来教育后人,铭记发射背后默默奉献的这一批人。

上世纪50年代,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两弹一星”的研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倾注着一代人的心血。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终于发射成功。

航天科技集团企业文化部原部长 王春河:外国人能搞的,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我们照样可以搞出来,而且我们可以比他们搞得更好,这叫“争气弹”。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地地导弹“东风二号甲”,将核弹头投送到了罗布泊,在预定落点成功爆炸。

发射过程中,有7名官兵始终坚守在距离发射台仅160米的地下控制室,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指挥操作。他们就是“两弹结合”试验阵地七勇士。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一座群体雕像生动还原了“两弹结合”试验任务时的场景。

“两弹结合”试验阵地七勇士之一 刘启泉:当时生死的事,不是没考虑,尤其刚开始工作,我才大学毕业,还没为国家做什么事,死了是挺可惜,但是一想,咱就干这个的,死也就死得其所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登上了历史舞台。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于敏:氢弹确实是复杂,比原子弹要复杂得多,我已经记不起经过多少次挫折了。不过这支队伍确实是很好,挫折并没有丧失锐气,反倒激发高昂的创造力。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旋律响彻太空。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次空间交会对接等等,在大漠戈壁,航天人用奋斗和坚守,缔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今年6月,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空间站阶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党委书记 陈修东:我们新一代航天人,必须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下去,创新突破,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始终在“两弹一星”精神激励下,不断朝着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进。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 邓海英:铸造国之重器、打造军之利器,科学技术是支撑。推进科技强军,必须把国家利益举过头顶,把强军使命扛在肩上,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以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以创新赢得发展主动,为中国梦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编辑:赵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