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一带一路”的山西玻璃
新华社 | 作者 吕梦琦

2021-07-16 09:31 语音播报


时事

5月26日,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在制作玻璃器皿。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的大厅里,一幅巨大的“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图铺满了整个墙面,上面标着祁县玻璃器皿在中东、东南亚、欧洲、中非等地区的出口路线。

“一带一路”倡议增进了全球互联互通,给这座古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出口版图迅速扩大。

过去几年,产自祁县的玻璃器皿先后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0多个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平均每年出口增幅达20%。

5月26日,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制作玻璃器皿。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祁县是著名的晋商故里,也曾经是中蒙俄“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几百年前,晋商从福建采购茶叶,中途在此中转,然后一路向北到恰克图,辗转将茶叶卖到欧洲各地。

如今,这座古城重现昔日活力,已发展为全国重要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

“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祁县各类玻璃器皿厂已经增加到47家,其中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约占全国产量的50%,大约70%销往国外。”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胡晓峰说。

蓬勃的玻璃器皿产业给当地两万多名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5月26日,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制作玻璃器皿。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这是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自动机制玻璃器皿智能生产线上生产的玻璃器皿(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在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女工们正用泥状玻璃粉在绿色嘉华杯上绘制白色花朵。不久后,这些精美的玻璃杯将乘坐轮船被销往中东。

“迪拜是中东的贸易枢纽,我们已经在那里设立了办事处,进一步扩大我们的销量。”公司创始人李健生说,现在他们60%的玻璃产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的阿拉伯国家。

对李健生来说,过去几年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但产品出口量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通关也更加方便快捷。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管是我们去谈业务,还是他们的客商来考察订货都很方便,有些国家甚至直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李健生说,过去20年间,他几乎跑遍了全球最主要的玻璃制品展览会,深知今天的发展来之不易。

5月26日,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制作玻璃器皿。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5月26日,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制作玻璃器皿。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尽管祁县人工吹制玻璃已经传承多年,有辉煌的过去,但也一度因为无序发展走下坡路。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祁县玻璃产业重现生机。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推广,李健生专门在自己的工厂旁修建了一座玻璃文化艺术园,并制作了一幅巨大的“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图挂在墙上。

一个面向未来的规划也已经开始实施。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在祁县设立“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当地政府在“十四五”期间将启动投资50亿元、占地5平方公里的“一带一路”合作区玻璃产业新城建设,并已在美国设立了海外仓。

“‘一带一路’为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生活。”胡晓峰说。


编辑:赵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