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咖啡馆、非遗工作室……1亿“个体户”的守望
北京商报 | 作者 方彬楠 陆珊珊

2023-03-22 09:59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北京商报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电商、咖啡馆、非遗工作室……不经意间,个体工商户已从当初的“倒爷”、小吃摊主、杂货铺老板“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成为了一个有1.14亿户、占市场主体2/3的庞大经济群体。个体工商户,不仅是普通劳动者的谋生选择,也极大便利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市场经济中,他们是“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由此编织起城市烟火气和经济活力。

过去三年,有人转行、有人退场。今年,经济复苏,他们也正摩拳擦掌。但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并不强。为此,从去年11月1日实施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到今年3月20日财政部“将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的表态,无一不在为提振个体经济接续施力。

电影《深海》里的一句台词说,“人生不就是一场冒险吗?有无数惊喜在等着你,我可不想错过它们”。相信,充满拼劲、韧劲、闯劲的个体工商户们,也将迎来属于他们的惊喜和收获。

餐饮经营者 客流回来了,敢开新店了

每个行业,都不断的有人进入和退出,投入相对不那么高的个体餐饮业更是如此。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餐饮市场规模便达4.7万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

李先生在北京市朝阳区天丰利商场里开了一家面馆,水饺、刀削面、凉皮,什么都卖,但受疫情影响,原本店里每天大概有150多人的人流量,在2022年11月的时候每日人流量只剩下40-50人。北京商报记者在2022年11月采访李先生时,他所在的楼层里,接近一小半的店面关了门。

“虽然政府每年给出了减免两个月房租的补助政策,但看着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很多人选择转行去厂里打工了。”李先生称。

不过,2023年3月,北京商报记者再次前往李先生所在的楼层走访时,商户和顾客已经比2022年底明显变多了起来。李先生称,“客人多起来了”。

同在朝阳区的王晓宁,在2022年注册了“北京象象几只餐饮中心”的个体工商户执照。一番装修后,她的“大象几只CAFE BAR”在2022年11月底正式对外营业。

“我以前是做代购的,因为过去几年出境不那么方便了,自己也不想打工受人约束,正好爱喝咖啡,就和合伙人一起开了现在这家咖啡厅。”王晓宁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让她颇有成就感的是,店面从选址、装修、桌椅拼装,到机器调试等都是和合伙人一起亲手做的,没有经过第三个人。

这种自由如风的性格,也体现在了王晓宁对咖啡厅未来的规划上。虽然《条例》里有提到个体户可以引入社会投资,但她并没有这么做的打算。“一方面,我们只是想开个小社区咖啡店,经营点自己的小事业。另一方面,引入社会投资后,店里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约束,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谈及未来,王晓宁同样积极,“目前店里的客流量和流水整体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两倍,未来我和合伙人希望能踏踏实实做好咖啡厅,慢慢的养起来后先赚钱,通过咖啡店积攒一些经验、人脉,将来如果有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可以用的上”。

除了北京这家咖啡厅,王晓宁和合伙人同时还在合伙人的老家——吉林省敦化市开了家咖啡厅。“敦化是县级市,适合年轻人休闲娱乐的基础设施少,我们就想着在敦化开一家白天卖咖啡、晚上卖酒的店面,这在敦化并不多见,也希望为当地提供一处与众不同的消费场所,为刺激当地消费做做贡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在3月6日召开的“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制定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围绕提升服务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等方面出台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促消费是我国今年的重点工作,我们的生意很有前景。”王晓宁说。

草鱼养殖户 下半年行情应该不错

水产饲料主要的原材料是豆粕、鱼粉,且这些大都依赖进口。受国际环境影响,豆粕、鱼粉的价格在2021年下半年便开始一路狂飙,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批饲料企业宣布水产饲料涨价100元左右/吨。

以豆粕为例,饲料行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21年12月31日,43豆粕(43%蛋白含量的豆粕)的全国均价为3537元/吨,在2022年12月30日涨至4715元/吨,上涨33.3%。而在2022年11月中旬时,这个价格逼近6000元/吨大关。

另一方面,恰逢刚过去的2021年是水产大年,鱼价高涨,眼见很多平平无奇的渔业养殖户在那一年突然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后,更多的人进入了水产养殖产业,产能大涨,价格回落。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养户的日子并不好过。

个体工商户冯善雄在广东省江门市经营“新会区大鳌镇善雄水产品店”,主要养殖、销售草鱼,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因为水产饲料涨价、鱼价下跌、四大家鱼盈利空间收窄等情况,他所在的农业合作社2022年因为亏了近400万元而解散。留给他的,只剩个体经营执照和他自家养的鱼苗。

冯善雄的生意几乎也可以看成是四大家鱼养殖业2022年的缩影。《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3142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具体到渔业,《202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则显示,2021年我国草鱼总产量达575.51万吨,同比增长3.3%,占淡水鱼产量的21.8%。相较于盈利空间更大、对养殖技术要求更高的海水鱼,2022年可以算是以草鱼养殖业为代表的淡水鱼业的“小年”。

于是,冯善雄决定“变”。2023年初,冯善雄从江门来到了广东另一个城市——中山市,虽然在不同城市谋生,但他还是没有离开水产养殖——他成为了草鱼经销商。“中山市是我国最大、最优质的草鱼苗养殖地之一,我现在每天的工作是给草鱼苗养户和成鱼养户牵线,也会给距离远的客户送货。”尽管有很多人建议他给餐饮店、学校、机关食堂送货发展客源、拓销路,他还是选择脚踏实地,先做好手头的生意。

虽然水产养殖业行情大涨大跌时有发生,但冯善雄对2023年下半年草鱼的行情持乐观态度,“去年养殖成本增加、终端价格回落,广东不少草鱼养殖户转去养了利润空间更高的海水鱼,现在草鱼苗的养户不足以前的1/3,下半年草鱼涨价的希望很大”。

谈到最希望得到哪些政策帮扶时,冯善雄直言:“希望对我们这个行业多一些政策帮扶。如果能有政策资金帮扶,希望这些补贴能直接到个人而不经过中间机构中转,更希望在国家层面能对个体户占大头的行业给更精准的帮助,只有行业发展了个体工商户才更有前景。”

事实上,已有多地出台了相关政策为个体工商户解决最现实的生存问题。2023年新年伊始,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全国多地都发布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相关政策包,如《广东省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降低水电气及经营场所使用成本,全面落实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个体工商户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政策。

北京商报记者还注意到,为促稳提质水产养殖业,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在大方向上皆有规划,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科学划定限养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

农产品电商 下一站入驻电商产业园

电商平台,让原本可能经过重重中间商加价的农产品以更实惠的价格卖到消费者手上,也让许多大山深处的农产品有了更多的销路。

香菇,是湖北省随州市的主导农产业,随州市草店镇是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的“中国花菇之乡”。2021年,草店镇便已建成香菇制棒基地4个、种植基地8个,带动500余户贫困户和数千家农户参与其中。

2012年,在外务工的赵启强(化名)有了小孩后,因为不想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结束了在外地工地上做技术人员的工作,回到家乡草店创业,做起了电商生意。夫妻二人加上两位老人,家庭作坊经营,主要收购当地的香菇、野核桃、山货、香菇烘干机械、手工土砂锅等,在电商平台售卖。

得益于当地盛产的各种农作物尤其是香菇,赵启强并不担心自己的货源问题。

2022年11月实行的《条例》中,最吸引赵启强的是第十九条,“国家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

“我有引资做大做强的想法,但是农产品电商的发展还是有些局限。”赵启强称,草店镇电商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交通不便,网店发货不方便,运费也高,外加当地电商从业人员不多,“难以形成产业链”。

“如果政府能够投资建立一个电商产业园,将我们坚持在草店做农产品电商的从业人员聚集起来,为我们提供库房和场地就好了。”赵启强感慨道。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草店镇关于建立电商产业园的说法一直在提,但目前为止尚未落地。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香菇基地,一般都有自己长期联系的销售渠道,专职做电商的仅十几人。

不过,在市和县层面,随州有不少电商产业园,包括广水供销电商创业园、随州高新区电商产业园、湖北慧商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其中大多都会为有意向的市民提供电商技能培训,对入驻的电商企业也会提供一定的扶持政策。随州这个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插花”贫困区,在“绣花”脱贫的同时也在朝互联网+产业迈步。

赵启强提到的农村物流和场地问题,也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尤为关注的问题。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便提到要“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

谈到未来的计划,赵启强表示孩子要上初中了,可能会将小孩带去市区的初中就读,届时也将把电商的仓库全部转移到市区,如果有机会,也将考虑入驻随州的电商产业园工作。

赵启强的背后,是庞大的电商群体。以农村电商为例,根据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和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2022年全国农村网店达1730万家,其中超三成成为直播电商,淘宝村、淘宝镇分别累计达到7780个、2429个。

根据《发展报告》,农产品电商已呈现出规模化、规范化、数智化、网链化等趋势,在未来,将为乡村振兴和促消费提供更多助力。

非遗手艺人 成立工作室已成趋势

潮绣、陶瓷和潮州木雕,是广东省潮州市的三大城市名片,也是潮州的三大主导产业。

作为一项中国民间雕刻艺术,潮州木雕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标楠开办的“一匠木雕工作室”和“陈标楠木艺馆”便位于“广东省潮州木雕之乡”——莲上村。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培臣,陈标楠的代表作品是潮汕地区传统工艺品、镂空雕刻的木雕虾蟹篓。

过去三年,对陈标楠工作室的影响主要来自游客的减少。“我们这种艺术品,除了卖给潮汕这边热爱木雕的收藏者,主要还是靠在景区开的店面进行销售,疫情期间游客少了,生意自然也少了。”

不过,随着经济的恢复,客流量并不是他最担心的事情,和大多数手艺行业一样,他担心的主要是木雕技术的后继无人。

“现在社会上的诱惑太多了,能沉下心来学习手艺的年轻人不多了。”陈标楠介绍说,一件木雕作品制作非常地消耗体力,平均一分钟需要雕凿40多次,一天8小时下来,接近2万次挥动手中的木槌,不仅是体力也是意志的考验。对于不熟练的学徒来说,这个过程更为持久和艰辛。

“另一方面,木雕这种手工艺产品,销售渠道一般是两个,一个是与装饰公司合作,另一个是作为收藏品,只有工艺品上升到收藏品的时候,价值和价格才能得到大幅提升。而在此之前,能够得到的回报可能并不高,因而在薪资方面也难以成为年轻人的首选。”

近些年,陈标楠陆续收了七八个学徒,大部分学了两三个月就转行了,现在只有两个学徒还在继续。

放眼整个潮州,目前大概有一百多个像陈标楠一样成熟的木雕手艺人,工作室大概有二十多个。在工作室的上游,又有许多的木雕加工场,将选回来的木头加工成粗胚。木雕养活了潮州不少人,也因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陶瓷、潮绣一起成为了潮州的三大城市名片。

在手艺传承上,山西省大同市张氏蛋雕工作室创始人张建成和陈标楠有同样的困惑。

从十几年前开始带学徒的张建成,至今正式带过的学徒已经有26人,然后最终留下来从事这一行的只有8人,很多人学着学着就转行了,还有不少人有自己的主业,来学习只是作为休闲娱乐。

针对专业学习的人不多的情况,张建成希望政府能够给予一些学习补贴,让学徒在学习期间生活费能有所保障,从而将这门手艺一直学习下去。同时,他也希望当地政府在外交纪念品的采购上能更多地向非遗艺术品倾斜,为非遗手艺人提供订单的同时,让更多人知道我国的非遗文化。

实际上,政府的扶持在张建成这里显得格外明显。除开此前作品获奖得到的奖金和各种艺术项目补贴,就在不久前,张建成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为他在办事处大楼对面提供了一间工作室,房租水电全免,只希望张建成能将这门手艺教给更多的学徒。他也准备在近期将工作室搬去那里,慢慢的将手艺传给更多愿意学的人。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