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议员梁美芬等撰文:“动态清零”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梁美芬 梁燕城

2022-03-02 18:16 语音播报


热点

与病毒共存乃牺牲弱者的投降

近期全球病例比高峰期略降,但与病毒共存的新做法仍未带给人民在病疫的苦难中得释放。全球病疫使西方后现代主流价值观深陷矛盾,法国思想家列维列斯(Emmanuel Levinas)准确地指出,西方文明有一种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的生活方式,特别到今日,西方进入现代化后期,是称后现代文化,如理奥泰(J.Lyotard)认为科学只是多种文化叙事之一,不再是标准,人与人各自分立,不能有对话和共识。由这观点,在政治社会上个人的人权凌驾一切道德、人伦和社会责任价值之上。

在这种文化下,当病疫作为人类普遍共同的冲击来临,全社会要动员,依据科学来一起应对。但这与自我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矛盾。

讲科学亦讲伦理价值

因这种先我中心文化价值,西方政府无法团结整体抗疫,只可投降,与病毒共存。

让老弱幼少病患被疫症淘汰,逼着要依年龄大小来决定医治顺序。同样医疗需要,年纪轻的人优于年纪大的人医治也不为人道的决定。病疫流行了两年,西方政府抗疫政策达不到应救尽救的后果,因此西方多国即提出与病毒共存之说,亦有人提出放弃要求打疫苗,对轻症放弃提供医院治疗,放弃社会隔离政策,用躺平方式,让病人自己产生抗体,自生自灭。

这种与病疫共存之说仍是一假设,但纵使是真确,仍有大批孩童和老人会染疫死亡,也有很多人被病疫折磨,今数据显示美国至今仍有2000万人口在长期病苦中挣扎,未解除人民苦难。

西方这战略的本质是遗弃体弱的病人,漠视他们宝贵的生命及人性的尊严。在这期间只有和西方政府权贵利益连结的疫苗公司赚大钱。

中国文化基于人性仁爱融和价值看病疫

抗疫要成功,必须人人都放下自我,愿意为全社会作出牺牲与奉献的精神。当新冠病疫在武汉初发时,形势凶险,中国第一时间“封城”,继而调动全国医疗专家到武汉协助,再动员大批人员建方舱医院,及服务“封城”后的人民。这种处理的思想是以保护生命为优先,以“封城”断绝传播链,再补充医疗人员和设备。然后迅速在全国各市各县建立应急小组,一旦有事,在第一时间即可应付,尽量减少生命牺牲,生命比任何经济利益更重要。

这是“动态清零”的开始,其文化根源是来自孟子的恻隐之心,不忍见他人受苦,化而为悲天悯人、仁者爱人的心。中国文化正统思想指出,这悲悯仁爱心是人的本性,对一切生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由此对他人和万物都尊敬,建造多元世界的整体和谐,中国称为“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易传)。

这种人性的天理和情怀,使人与人、人与万物、人与宇宙,内在有感通融和,而合为一命运共同体,是为天人合一,古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这是坚持人和天地万物是仁爱融合的共同体。这是两年来中国“动态清零”的精神文化基础,不但是国家和人民的互动抗疫,更是数千年汇聚的民族文化的灵魂。

在改革开放整体发展成绩的背景下,中国人以坚毅、无私、大爱,强调生命无价的正能量,展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动态清零”抗疫运动,成功遏止疫情的扩散。中国基于生命无价,人道主义,可救尽救,而服众于世人;“动态清零”乃最符合人类文明、科学与人道主义的抗疫典范。

梁美芬

作者梁美芬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 、立法会议员

作者梁燕城系香港知名演讲家、时事评论员、主持人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