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赛区“山肚子”里巡线,无声的管廊,也会有“惊涛骇浪”?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宏阳 武亦彬

2022-01-18 21:31 语音播报


热点

延庆佛峪口水库,海拔约550米,一条长约7.9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从这里出发,蜿蜒爬升至海拔约1100米的冬奥延庆赛区。这条“长龙”的肚子里,装着造雪用水、生活用水以及电力、通信管线。管廊一通,延庆赛区满盘皆活。

陈立功,京投管廊公司运维中心主任,两年来几乎没离开过这条地下“生命线”。每天巡检,在“山肚子”里爬山,对体力、耐力都是极大考验。

“两万三千步,每次巡检不会少于这个数。”陈立功身穿蓝色制服,头戴红色安全帽,脚踩着钢头防砸劳保鞋。由于长时间行走,尤其下山时脚趾顶着钢鞋头,他跟其他十余名运维人员都患上了甲沟炎。

进入管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侧直径近一米的供水管线,随着管廊向上爬坡,望不到尽头。“这里是水舱,有造雪干线、供水线、再生水干线。”陈立功自豪地说,2021年管廊累计供给129万立方米造雪用水,相当于一年往山上运送了四分之一个昆明湖。

这条国内首次建在山体隧道中的管廊,设计为四舱结构,最宽敞的水舱上面,还设有两个电力舱、一个电信舱。“电力舱、电信舱宽的地方90厘米,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个人钻进去,我们只能徒步六七公里,通过眼看、耳听、手检三步巡检。”陈立功抬起胳膊,由于长期在管道间穿梭,工作服袖子已经磨得破损了。

在电力舱和电信舱,主要检查消防设施、各路线缆、温湿度测试仪和通信系统设备是否完好,要精神高度集中,不错过一点隐患。

“也别小看我这顶安全帽,关键时刻能救急。”陈立功指着头顶说,遇到突发状况时,运维员可以按下帽子上的求救按键,现场画面、定位信息可以通过小摄像头实时传回指挥中心。

平静无声的管廊,会有什么“惊涛骇浪”? 陈立功回忆起惊险一幕。

去年2月一场测试赛期间,水舱监控画面忽然白茫茫一片,像着了火一样。运维人员立即出发,抵达对应位置才发现,管道伸缩节螺丝松动,由于压力非常大,滋水雾化形成了“着火”假象。与此同时,另一组人紧急联系管线运维单位,停泵减压,连夜抢修,从发现问题到管道不漏水,只花了40分钟。

“要是发生爆管,如此大的水压,水流可以瞬间齐胸。”陈立功说,24小时值守,智能监测+人巡,为的就是将“跑冒滴漏”扼杀在摇篮。通过智能运维系统,管廊外的监控指挥中心,可以实时展现“地下生命线”各项健康指数——氧气、温度、湿度、通风,哪项指数异常监控平台都会自动报警。舱内每隔100米设置的电子眼,将监控画面实时呈现。

别看现在管廊内井然有序,两年前刚接管时,千头万绪都需要捋顺。土建、水、电、通信……各专业同时作业,管廊空间又有限,上下山车辆经常卡住。陈立功带着运维团队,制定入廊作业规定,将3个支洞清理干净用于错车,划定上下山路径,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更艰难的,是排水边沟还没完工时,运维人员要在水舱里穿着雨靴蹚水爬山,为后期正式运维制定最高效方案。陈立功脚上的水泡变血泡,血泡又磨破,7.9公里路,数不清走过多少次。遇到应急突发事件,还要背上3公斤的应急氧气罐负重前行。

除了辛苦,对长时间值守管廊的人来说,枯燥是更大的“敌人”。在一根管道上,不知是谁画了一颗大大的心,里面是三颗小小的心;还有一根管道上写了5个字“一个人的北京”。它们都是用手指划开管壁上的灰尘写的。

管廊入口不远处,公司设置了一间活动室,跑步机、羽毛球、棋牌、沙袋……陈立功会在休息时带着大家运动,释放压力。

陈立功已经3年没回大连老家休假了,光2021年就加班54天。他的爱人也在北京地铁建设工程上,为首都城市发展建设贡献着力量。4岁大的女儿,已经习惯只能在手机视频中看到爸爸、妈妈。“女儿特别懂事,从来不让我们操心,也不当着我面哭。”

冬奥脚步越来越近,陈立功也非常激动。他有两个朴素的心愿,“第一个心愿是冬奥成功举办后,能踏实回家休假,陪陪女儿;第二个心愿是可以亲自到延庆赛区看看,天天在海陀山肚子里上班,还没看看‘海陀戴雪’究竟有多美。”

连线延庆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