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故事|宋慰祖委员:13年步履不停,为古会馆寻求新归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乐琪

2022-01-07 12:40 语音播报


热点

“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间。”明人的记载见证了京城古会馆的起源。星罗棋布在首都大地上的古会馆,如同点点明珠装点着京城的南中轴线,诉说着600年间的京华烟云。从曾经的颓败旧巷无人识,到如今的挂牌重张再迎客,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一级巡视员宋慰祖可称得上是古会馆“身世变换”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2009年,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的保护修缮问题引起了当时还是市人大代表的宋慰祖的关注,他开始对明清时期的北京会馆进行考察。他发现北京历史上曾有会馆600余座,主要集中在崇文门外和宣武门外地区。时至今日,现存会馆建筑仅余57座。

走访中,昔日繁华的会馆如今颓唐的景象让宋慰祖感到惋惜和紧迫。李鸿章曾接待过朝鲜使臣的安徽会馆变成了一个大杂院,零落破败的半扇大门隐约能瞧见当年气宇轩昂的模样,而规整的院落中则凌乱搭建着各家各户的厨房和储物间。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晋商会馆——平遥颜料会馆,则被当作仓库堆放物品使用。

这些诉说着京城旧忆的历史文化遗迹到底该怎么保护、修缮和利用?在当年的市人大会上,宋慰祖提出了在京古会馆保护利用要“谁的孩子谁抱走”的观点,“涉及各地的会馆,能不能由各地‘认领’,修缮保护之余,发展文化产业,激活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各地文化遗迹。”

此后的每一年,宋慰祖都在紧密地关注着古会馆保护利用的新动态,并形成了一系列保护方案。

2021年,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关于抢救修缮保护典型会馆,发展会馆文化经济”的提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这个提案中,他提出了从城市发展规划的角度制定“会馆的保护与利用规范”;设立会馆文化产业区,重现当年文化交融、商业繁荣的历史风貌;吸引会馆当地的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等建设性意见。这个提案被评为当年的优秀提案,并受到了市领导的亲自督办。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与同仁们的积极奔走和大声疾呼下,京城古会馆陆续被“寻回”并进行了挂牌。曾经不起眼的大杂院门首挂上了崭新的导览牌,找回了往昔的“灵魂”,喜欢寻幽访古的历史文化爱好者也有了“按图索骥”的依据。

资料图片。

宋慰祖调研发现,现存的57座古会馆,已利用的仅有2座。而到了今年,古会馆的利用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实现开放利用的会馆已达到10座以上。这其中,当然有宋慰祖和同仁们勠力多年的功劳,谈及于此,宋慰祖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颜料会馆沿袭了湖广会馆的利用形式,开展“会馆有戏”活动,承办传统曲艺表演;原林则徐在京故居,作为福州新馆,修复后开辟为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临汾会馆“华丽转身”成为会馆文化展示馆,向社会开放……亲眼见证着自己十余年来不懈守候着的古会馆,一个个找到了稳妥的新“归宿”,宋慰祖由衷地感到快慰。

“但这还不够,会馆是中轴线上别具一格的历史存在,也是京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物‘活起来’,中轴线才能‘活起来’,‘博物馆之城’才能建设得有声有色。”为此,宋慰祖在今年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又带来了“多措并举做好会馆利用”的提案。

会馆要“活起来”,先要“用起来”。宋慰祖建议,会馆可以作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进行利用,通过开展“我到会馆修文物”“我到会馆学历史”等活动,让市民、青少年都参与到会馆的保护和利用中。同时,通过将京城古会馆统一标志、统一宣传,“让文物活起来”打造一座陈列在南中轴线大地上的主题文物群落、城市文化博物馆——京城会馆博物馆。

行者方致远,京城古会馆的保护之路,路正长。坚守了13年,“赶路人”宋慰祖仍不敢有片刻懈怠。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