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也烤串?清代火锅长这样!国博明天喊你“开饭啦”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冕 邓伟 实习生 杨明昊

2021-12-27 12:33 语音播报


热点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只是一顿饭的事儿。12月28日,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将开幕,200余件和吃有关的文物展现温情脉脉的人间烟火,讲述百味分寸的故事。

汉 铜烤炉

展厅里,200余件文物按“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从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真实刻画古代劳动人民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深刻表达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饭桌上的一碗饭,都有讲究。

展柜里,试管、玻璃器皿中藏着黑漆漆的颗粒。这些是炭化的稻米。2006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上山遗址中发现了一粒炭化稻米,距今上万年。这粒米,经过研究被认定为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这一发现也刷新了人们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

展板上也有知识点:粟和黍,就是小米和大黄米。有学者认为秦国的秦字来源于黍。因而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粮食为国家名称的例子。

宋 青白釉喇叭口刻菊瓣纹执壶

“食自八方”,主食之外,“六畜三牲”和“蔬鲜果芳”的故事更有趣儿。

想吃黄瓜,至少要等到西汉时期;东汉人才有机会品尝石榴;明代晚期,辣椒、菠萝和西红柿被引入了中国人的餐桌。配合着陶猪、陶羊、陶狗等文物的展出,一个个历史小段子也被揭秘。比如一碗羊肉羹引发的灭国故事;大菜“过厅羊”的记录等。

焚香品茶、觥筹交错,这些饮食场景也被重现。一件件文物,生动展现了酒与茶的诞生、加工制作、饮用、衍生文化。

清 三足锡火锅

一筷一勺也有故事。“陶之古朴”“青铜威仪”“漆木华美”“瓷之风韵”“金玉典雅”,不同材质的饮食器具,展示其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汉 龟形铜灶

如何做出一道菜,更是展厅里的亮点。除了煎炒烹炸的过程和技巧、锅碗瓢盆的展示,策展人还通过相关著作文献,展出“吃”背后的文化思想,阐释饮食礼仪的形成及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周礼中提到的“八珍”,元宫太医的“食谱”,宴会的排位等也在展厅揭秘。

展厅还设置有多项互动项目,通过好看的、好玩的、能体验的、能动手感知的内容与展览形式设计,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未来,展览还将在线展示部分精彩内容,邀请观众云端共寻人间味道。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