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花好月圆品“墨缘”
北京日报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2021-09-21 15:21 语音播报


热点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在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了解一下我们的节日文化和传统习俗,十分必要。

北京日报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书法有意思”系列图书中的《名家写四季》一书中,不但可以欣赏到与“中秋节”主题相关的名家墨宝,也可以详细地了解“中秋节”的起源与发展。在此花好月圆的良辰佳节,阅读传统文化,欣赏名家墨宝,岂不是雅事一桩。

“中秋”一词

最早见于《周礼》

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中期,被称为中秋。在我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中秋因而也称为仲秋。

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他乡游子借此寄托思念,所以又称“团圆节”。中秋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中说:“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有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说明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祭月、拜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传到民间。

一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庄稼成熟曰秋”,农民为了庆丰收,便以“中秋”作为节日。

正式的中秋节始于唐初,盛行于宋,至明清时与元旦齐名,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吃月饼

最早是在南宋

至于八月十五吃月饼,最早是在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却有一种懵懂的寓意。吃月饼真正的盛行是在明初。

朱元璋起兵反元,消息送不出去。十万火急的关头,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把消息藏在月饼里,议定八月十五夜起义反元,最终取得成功。就这样,吃月饼在明朝盛行开来。

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举一樽桂花酒,品一块清香的月饼,吟一曲苏轼的《水调歌头》,感觉极其美好。实际上,这种看似简单的幸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

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怀念子由,写下《水调歌头》这首千古绝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月圆之夜,苏东坡只能孤独地自斟自饮,难免悲痛伤怀。但苏轼仍有乐观主义精神,《中秋月》中有:“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无论何时,中秋永远是一个浪漫美好的节日。

这不单单是一个个体的节日,而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的完美作为自我的节日,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把和美、完满作为一种境界,借助一种团圆相聚、凝聚亲情的契机传承下来,浓凝万古,情越千年。

自古背负着

厚重的民族文化

每到中秋,如水的夜色里,遥远的天穹悬挂着圆月,一片清辉洒播人间。自古月圆月缺千百度,阅尽沧桑无数,背负着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赏月早在唐朝就盛行了,有太多的经典诗句为证。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徐渭的《十五夜抵建宁》:“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古人赏月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人月两团圆

墨宝里都是祝福

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在生活中喜欢“圆”,生活中有很多和“圆”相关的词语,见证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最简单的,两个人拜堂,乃是结婚不可缺少的仪式,最终要经过“圆房”,才是圆满。

在中秋节这天,书法家挥毫泼墨,留下的祝福,自然是“花好月圆,人月两团圆”。

近代·吴昌硕

释文:花好月圆人寿

此为吴昌硕大篆横幅,取法《石鼓文》,于拙朴古貌中显出己意,用笔使转精熟、刚柔并举,线质遒劲凝练、醇厚郁勃,体势已变,左低右高,将石鼓文圆方结体转变为长,形成气酣势奇的纵意,整体上体现出烂漫恣肆的风格品质。

近现代·齐白石

释文:月圆人寿

此为齐白石大篆横幅。

他的篆书主要取法《天发神谶碑》,同时受到《祀三公山》的影响,用笔迟拙,横平竖直,结字古而正,得端正稳重之感,单字多作长方形,常以撇捺斜笔破之,在平正中形成斜向、三角等锐角关系,使得整体平正而不呆板,富有变化,气格宏大,境界老拙,大开大合,疏密对比,反差强烈,体现出独特的剽悍、矫健、阳刚之美。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等,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近现代·白蕉

释文:

花好月圆人不老 情深调合曲初成

此联为白蕉于 1963 年所书。

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后改名换姓为白蕉,别署云间居士等。出身书香门第,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

明·文徵明

释文:

八月十三日,承元抑太常,君畴、水部二先生携樽过访,分韵赋诗,徵明探得秋字。

相随京国笑淹留,相见吴门叹白头。

晚节漫从候洛社,畏途聊共说并州。

岁时奄忽空陈迹,文酒飘零几旧游。

一曲一杯还卜夜,小楼明月近中秋。

先是履吉、子重相期中秋为石湖看月之游,及是子重老病而履吉有京口之行,独坐无聊,怅然成咏。

此为文徵明行书《中秋诗帖》,纵27.5厘米,横56厘米。

《中秋诗帖》内容是文徵明被迫归故里后两次出游的经历。当年,文徵明与王宠、汤珍约好去石湖赏月,但临近中秋,汤珍生病,王宠独自去了京口。八月十三日这一天,文徵明百般无聊,只好邀好友数人,以中秋为题作诗,抓阄定韵。文徵明抓的是上“秋”韵,乃作是诗。诗为七律,对仗极为工整。这首在放松状态下所作的诗,显露了文徵明当时的心境。

明·沈周

明·沈周

释文:

少时不辩中秋月,视与常时无各别。

老人偏与月相恋,恋月还应恋佳节。

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

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

壶中有酒且为乐,杯巡到手莫推却。

月圆还似故人圆,故人散去如月落。

眼中渐觉少故人,乘月夜游谁我嗔。

高歌太白问月句,自诧白发欺青春。

青春白发固不及,豪卷酒波连月吸。

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

此为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画卷(局部),纵 34 厘米,横 136 厘米,引首有贞伯题写的“有竹庄中秋赏月”大字篆额。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其诗文书画之艺皆为家学渊源。早年曾从杜琼学画,40 岁之后才逐步显现出他个人的独特风格,58 岁时始号“白石翁”。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

沈周晚年书体全学黄庭坚,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结体严整。此卷中的诗、书、画均出自沈周之手,这也充分体现了文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抒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书法家以各自的作品记录了时间,也给自己留下回忆,成为记忆。当很多人都这样去做时,就变成了一种文化习俗,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积淀。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