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绘制全市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图,这项规划启动公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陈雪柠

2021-09-18 18:44 语音播报


热点

9月18日起,《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听取公众意见。《规划》首次绘制全市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图,到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的国土空间格局。

作为典型的超大城市,北京密集的人口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现实扰动和潜在压力较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规划》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角出发,立足超大城市的现实生态问题和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强化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明确本地化、适宜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路径。此外,《规划》既强调非建设空间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也关注建设空间生态问题的解决和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

立足于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规划》提出,整合各部门碎片化、分散化的修复工作,统筹部署8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明确18个生态修复分区作为主攻方向,包括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西山水土保持区、房山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恢复区、首都功能核心区生态修复区、顺义农田修复与田园景观建设区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科学识别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和破坏区域的前提下,北京首次绘制全市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图,明确了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3种生态修复方式和9种生态修复类型。通过修山、理水、护林、保田、融绿、整地、通廊等措施,全方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将自然引入城市,北京将逐步破解城市内涝与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提升城市气候适应能力。《规划》提出,针对公园绿地500米服务盲区,结合疏解腾退和城市更新推进生态修复,填补游憩服务。

减量发展是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的重要特色。立足减量发展,《规划》提出以拆违腾退用地生态修复为契机,科学引导各区分类实施复耕复绿,通过针灸式“微更新”,缝合城市受损生态肌理;面向首都粮食安全,挖潜耕地资源潜力,优化耕地布局、提升耕地质量;通过地毯式摸排和全口径分析,明确全市未利用地差异化修复方式,弥合管理真空。

以区域一体化保护为前提,《规划》提出构建“环首都-市域-平原区-中心城”多尺度镶嵌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点、线、面、网生态修复的叠加效益。

“北京市未来可造林空间有限,在碳中和目标要求下,生态保护修复是提升城市碳汇的重要途径。”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将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治理”、利用型修复模式,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修复。利用区域互补、产业互补、供需差异,推动特色发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外溢,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