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来信 | 放弃香港的机会选择北京,这么多年我不曾后悔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潘之望 孟紫薇 李松林

2021-07-25 09:06 语音播报


热点

2020年5月4日,是个让人难忘的日子——第34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我成为30名获此殊荣的青年之一,同时也是首位获得该荣誉的香港青年。那一刻,我感到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也让更多和我一样的香港青年看到,我们是被国家重视和认可的。

王柏荣获得第34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

我叫王柏荣,是土生土长的香港“90后”。2007年,17岁的我作为香港中学生代表到北京交流。一周内,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长城、鸟巢……得知与香港一样,当时北京也有18个区(县),繁华的朝阳区就像是香港的湾仔,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美好!临别前,我还到北京大学走了走宽阔的五四路,感受“五四”精神。这段难忘的旅程,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

王柏荣参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

2014年,我从香港大学通识教育专业毕业。当时,我面临很多选择,然而我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留在香港当老师。而是收拾行李,想去北京闯一闯。但这个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香港有很好的工作机会,薪资也比北京高,为什么要离开?可我却觉得内地的“天花板”更高,随着国家飞速发展,会有更多机遇,何不趁年轻去干一番事业?

王柏荣组织200多名两地青年在天安门广场参观升旗仪式

来北京后,我曾在民间商会服务,加入过科技公司,还创立了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青年事务委员会,希望架起京港两地青年沟通的桥梁。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时,我组织200多名两地青年参加训练营。清晨,大家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并留下了一张难忘的合影。最终,这张照片还被选中制作成“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一国两制”展厅中最大的一幅展示图片。

王柏荣(左一)与师生在北京大学

2016年,我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北大悠久浓厚的爱国传统,也滋养了我心中的家国情怀。读书期间,学校有一个到广西防城港市挂职锻炼的机会,但要延期毕业一年。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因为在我看来,未来赚钱的时间很多。但作为香港青年,能以工作者的身份,深入体验祖国边关的生活实在难得。

王柏荣走访贫困家庭

挂职期间,国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脱贫攻坚。于是,我主动请缨到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工作。工作中,我发现有很多优秀的毕业生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扎根基层,一干就是五六年。我所在的城市只是一个点,这样的事在全国各地都发生着。他们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的脱贫攻坚事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震撼。

王柏荣(右)凌晨在顺义机场接收抗疫物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正在北京的我放弃假期,马上联系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筹集资金从海外订购抗疫物资。好不容易从东京找到一批适合的物资,却因为日本突然的管制令只得被迫取消。于是我又继续寻找,最终从8000多公里外的巴黎抢购到2万个N95口罩,全部捐献给北京和广西的抗疫一线。

北大港澳台学生本科班赴广西防城港东兴口岸实践

硕士毕业后,我留校成为北京大学港澳台办公室的一名老师。主要负责北大与港澳台高校的联络对接,以及港澳台交换生的派出与接收。在我看来,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事业。在新的岗位上,我会继续用行动为京港青年交流搭建稳固的桥梁。让更多香港青年更好地认识祖国、融入北京,让更多的北京大学生更好地了解香港。

王柏荣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今年7月1日,我有幸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我的内心无比激荡。中国再也不是一百年前衰败凋零的景象。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这种中国式的、迈向星辰大海的自信,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十几亿人民的选择。

——“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学生事务室项目主管王柏荣

香江来信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