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奶奶”康复出院背后的深圳故事
深圳特区报微信公众号

2021-07-15 12:44 语音播报


热点

大家还记得这段时间我们报道的

因为流调轨迹而“刷爆”全网

的深圳阿婆么?

7月13日,

刘奶奶终于康复出院啦!

祝福她的同时

也让我们来看看她背后的

深圳故事吧

13日晚,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来好消息,深圳“6·14”疫情在院本地病例全部出院。至此“5·21”“6·14”两起境外输入关联疫情的20例本地病例全部康复出院。

20个病例中,仅有“6·14”疫情中一名新冠确诊病例刘阿婆入院后转重症。这位64岁的阿婆,因已年过花甲却保持三点一线的流调轨迹引发全网心疼,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深圳奶奶”。

同样是感染了新冠

广州阿婆

确诊前主要是喝茶、喝茶、喝茶

深圳阿婆

则是帮工、帮工、带娃、带娃

一位花甲老人

没有早茶,没有广场舞

前有“深圳女孩,一心搞钱”

后有“深圳阿婆,一心为家”

60多岁还这么励志

你有什么理由不感动?

有一群人专门跑到大众点评

找到了阿婆家的“老四川餐厅”

列队致敬

祝她早日康复

刘阿婆入院后一度被告病危,经过多学科团队综合救治成功脱离危险。13日晚,她也康复出院。在出院前录制的视频里,她对网友喊话:“谢谢你们关心我!”

爱“欺负”老人的德尔塔

奔波于十几公里外的医院照顾老伴,去老四川餐厅帮忙、回家带孙……刘阿婆每天的生活忙忙碌碌。

6月18日,刘阿婆所住的福围社区发生了一件“大事”:早上6时50分,深圳市疾控中心紧急通报,深圳机场一名餐厅员工朱某的核酸结果复核为阳性,朱某所住的福围社区新蓝天公寓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当天,福围社区实行了封控合围管理。社区划分为封闭、封控区进行管控。

社区工作人员一遍遍地通知大家,要去做核酸筛查。6月18日和19日,连续两天傍晚,刘阿婆在餐厅旁临时核酸采样点采了样。6月20日结果出来,她“中招”了:核酸初筛阳性!隔离观察!不怎么识字的阿婆,还没搞明白啥是“德尔塔”,21日凌晨就被“全副武装”防疫人员转送到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

刘阿婆被收入院后病情进展快速,短短几天之内,出现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肺部CT显示阴影扩散明显,6月26日转为重症,一度被下了病危通知书,情况不容乐观。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袁静对新冠肺炎的救治有着丰富的经验,是去年战疫医疗救治组的“大将”。对于阿婆病情的发展,她小心观察但并不意外。因为这个席卷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它的一个特点,就是来得很“猛”: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强,病情进展迅速。

“去年的新冠肺炎一般5至7天转肺炎,9至12天进入病程极期。今年的德尔塔(Delta)病毒变异株病情发展更快,3天左右转肺炎,5至7天病情迅速加重。”袁静告诉记者,感染Delta病毒变异株的儿童也易出现肺炎,老年人等仍是危重症高危人群。

“一人一策一团队”

“5·21”“6·14”两起境外输入关联疫情,深圳共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20例,包括确诊病例8例,无症状感染者12例。疫情发生后,深圳严格落实“四集中”原则,所有感染者均第一时间收治到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集中优质资源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

所有新冠患者配备了具有抗疫经验的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中医科及心理科等专业的专家组成的高水平医疗团队,省、市、院三级专家联合会诊,实行 “一病例一团队一方案”,进行科学精准的治疗。

市三医院组织多学科会诊,根据刘阿婆每天的身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用药干预,采取经鼻高流量吸氧改善患者缺氧状态。经多学科团队综合救治,刘阿婆身体各项指标逐渐稳定,肺部CT显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

在治疗过程中,市三医院也更注重细节:应急院区护理团队特地为她设计了一套呼吸康复操,护士们每天带着训练,有效改善肺缺氧的状态,舒缓心理压力,加速康复。刘阿婆是一个十分顾家并且闲不住的人,这次治疗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离,医院担心刘阿姨心理状况,特地请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在饮食上营养科医生对其进行营养评估,及时进行营养干预治疗。

除了西药,中药也上阵了。派驻三院的深圳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谢纬介绍说,经过临床观察,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阻断病情恶化,降低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对发热、咳嗽、咳痰、乏力、胃纳,腹泻等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明显,在疾病后期对肺部炎症吸收,改善肺纤维化等情况也有确切疗效。

经过积极治疗,6月30日,刘阿婆的病情得到迅速控制,从重症转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普通型),实现了 “6·14”疫情重症“清零”。就在同一天 ,“5·21”疫情感染者也实现“清零”,全部治愈出院。

忙着“趴”没时间唠嗑

在医院住院的日子,刘阿婆很想念家人,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接到孙子孙女的视频电话。“不过我也跟他们说,要说短一点。我每天都很忙的,要配合医生做治疗,要忙着‘趴’,忙着锻炼身体,没那么多时间煲电话粥。”

刘阿婆所说的“趴”,是这次战疫中,市三医院采取的一种治疗手段。所有检出阳性的感染者,入院后,不管有没有肺炎采取“能趴尽趴”的俯卧位和早氧疗的策略,趴一段时间起来运动一下。“因为既往研究显示,新冠肺炎患者肺泡腔内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及透明膜形成,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易见黏液栓形成。因此俯卧位对患者的肺部康复有利。”袁静说。

在过往医疗救治的经验上,今夏,市三医院将医疗救治的方案更优化和细致。比如说,Delta毒株3天就可能肺炎加重,治疗中就2天复查一次CT,及时发现肺部变化及早应对。

病友里打了疫苗的没重症

“6·14”疫情累计报告了4例阳性个案,刘阿婆是其中一个。这4例的基因测序发现,与6月10日的南非入境国际航班CA868高度同源,这个航班中有39人被检出阳性。

35岁的萧某也是这起疫情中的确诊的本地病例,算得上是刘阿婆的病友。白天深圳上班,晚上回东莞住,他已经习惯了双城生活的模式。

萧某确诊比刘阿婆早了两天,入院治疗2天后,不发烧,肺部病灶开始慢慢吸收,病毒载量很低,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普通型)。

萧某的妻子,同一天也在东莞确诊新冠肺炎,也送到深圳市三医院隔离治疗。她的病情更轻,属于新冠肺炎轻症。

两口子为何比刘阿婆症状轻那么多,萧某觉得一方面自己年轻,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接种新冠疫苗。“我只接种了第一针,而我老婆就接种完二针,获得的保护效果比我更好,所以她是轻症。”

萧某的这一想法,医务人员在临床上也观察到了。袁静告诉记者,从目前三院收治的患者来看,打过疫苗的大多无症状或者轻症,传染性也大大减弱,没有出现重症的情况。“这说明疫苗对于新冠变异株和预防危重症是有效果的,因此我们呼吁市民要积极接种。特别是7月1日后,60岁以上老人可以接种了,更是一个好消息。”袁静说。

▲ 医务人员与出院患者

今夏的两波疫情重症不多,市三医院院长刘磊认为,得益于政府大规模核酸检测主动筛查和各部门的联防联控,把感染者及早发现出来,及早干预治疗,及时切断传染源,及时控制住了病情的发展。也得益于深圳广覆盖的疫苗的接种,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屏障作用。

快点好起来回家带孙

一位花甲老人,没有早茶,没有广场舞,既要照顾家人,还要在餐厅帮忙,6月21日,深圳公布64岁刘阿婆的活动轨迹后,她日复一日三点一线的生活引发网友心疼与关心。网友纷纷在网上向她喊话打气。

在某餐厅点评平台,不少网友在阿婆工作的老四川餐厅问答区为她送祝福:“阿婆加油,早日康复。”“阿姨早日康复,一切都要好好的。深圳人民一直为你加油打气呢。”也有不少网友说要到店里撮一顿,“加油,老四川,疫情过后一定要去尝一尝。”

听说网友给自己打气,刘阿婆也坦言,“自己感到很温暖。”

“谢谢你们关心我!”阿婆也让记者给网友们捎个话。“我会很快好起来,早点儿回家带孙,恢复正常的生活。”阿婆很有信心。

据悉,出院的患者还要经过一段时间隔离观察,就可以回家了。

特评 | “深圳奶奶”故事里的抗疫启示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因已年过花甲却保持三点一线的流调轨迹引发全网心疼,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深圳奶奶”的刘阿姨于7月13日康复出院了。至此,深圳“5·21”“6·14”两起境外输入关联疫情的本土新冠病例均已全部“清零”。

“深圳奶奶”康复出院,为这一时期的抗疫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而又温暖的句号,也为深圳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注入了必胜的信心。

网友们一开始关注刘阿姨的“点”有些八卦。人们注意到的是她虽已花甲之年,但没有早茶,没有广场舞,只是三点一线地忙碌着。刘阿姨的生活,看上去有些单调,却是符合“以静制动”的防疫需要。面对疫情,守静是最好的自处防护之道。虽然刘阿姨不幸染疫,但她不扎堆、不凑热闹的生活方式,较大程度地降低了病毒扩散传播的可能,也减少了防疫工作量。可以说,“深圳奶奶”让人心疼,也让人感动。

“深圳奶奶”的生活轨迹虽然简单,但她的生活却并不枯燥,生活态度更是积极向上。还在隔离病房时,刘阿姨就通过值班人员的手机录制视频,对广大网友的关心表达感谢,宽慰大家。与疫病抗争,并不那么容易。刘阿姨曾一度病危,64岁的她能够挺过来,医护人员全力救护当居首功之外,与刘阿姨自身的乐观与坚持也有很大关系。以医护人员为代表的所有抗疫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人民为先,生命至上”,“深圳奶奶”的身上则展示出了普通市民在疫情面前积极乐观,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的生命意志。

要问深圳抗疫有什么启示?科学防疫、相互温暖、众志成城……从“深圳奶奶”的故事中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