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开荒》在,党中央就在
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 作者 李澄

2021-07-01 11:17 语音播报


热点

《兄妹开荒》情景再现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来自延安的一支艺术团为北京带来了一台耳目一新的节目,其中,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秧歌剧《兄妹开荒》和《夫妻识字》,很多年轻人看上一遍就能把词曲都唱下来。那个年代,中国人民刚刚走出“十年动乱”的压抑,《兄妹开荒》就像是春天里田野间放飞心情的欢歌和劳动号子,让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跟随着歌声化为冲动。这部当年诞生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秧歌剧曾经在延安风靡一时,又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而唱响全中国。

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由羊路由编剧、安波作曲、王大化和李波创作的《兄妹开荒》亦称得上是为中国民族歌剧“开荒”之作,不久后诞生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正是由它铺路而成的。

博物馆中的历史印记

位于陕西省延安城东桥儿沟村的延安文艺纪念馆,建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之上。纪念馆的展线中,《兄妹开荒》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个最重要的成果体现。“1943年2月5日,王大化和李波就是从这里的鲁艺大教堂扭着秧歌唱着《兄妹开荒》轰动延安的。”延安文艺纪念馆讲解员侯兰婷说。

在展墙上,一段李波的回忆文字记述了当年她与王大化、安波等人创作《兄妹开荒》的情景。关于《兄妹开荒》在延安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并不算多,其中有一张王大化与于蓝在延安窑洞前演出《兄妹开荒》的黑白照片,让人对这位当年延安万人追捧的明星有了一点简单的印象。

倒是展墙上一组19幅的剪纸连环画《兄妹开荒》,能让人感受到这出秧歌剧在当年是多么受老百姓欢迎。

一组不同时期出版的《兄妹开荒》剧本颇为有趣,封面上的创作者写法各有不同,而王大化的名字是出现次数最多的。

还有一张发行于1972年的“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的8分钱邮票,上面印有套色木刻《兄妹开荒》图案,显得格外珍贵。

据安波之子、现任延安鲁艺校友会秘书长的刘嘉绥讲述,这张纪念邮票在1972年发行时还曾引起轰动,文艺界人士奔走相告。在那个口号歌曲的年代重提延安文艺精神,让备受压抑的文艺界看到了希望之光。

展线中,《兄妹开荒》情景雕塑还原了当年的演出现场,裹着白头巾穿着陕北农民服装的王大化、李波扛着锄头,挑着担子放声高歌。背景中观看演出的八路军官兵中,还仿佛看到了毛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身影。窑洞顶和远处的山坡上挤满了观众,再现当年延安军民看《兄妹开荒》、看王大化的胜景。

安波故居窑洞

跟随着讲解员小侯移步来到东山坡上的窑洞群,这里是当年鲁艺名家们的故居,安波住过的窑洞如今是一个小小的纪念馆。小侯介绍说,安波在延安鲁艺期间,致力于民间音乐的搜集,对陕北民歌进行了系统性地整理,学习并传承了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小调大王”,并且在此基础上始终坚持创作和研究并行的道路,是陕北民族音乐研究的开拓者和新中国音乐事业的领导者之一。

“鲁艺家的《兄妹开荒》”

王大化表演《兄妹开荒》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延安鲁艺校友会办公室,刘嘉绥向记者介绍说,当年的延安音乐界更热衷于创作高水平、大部头的鸿篇巨制,而延安军民中文盲占比为70%,阳春白雪难觅知音。1942年12月的一个晚上,鲁艺的领导同志交给安波一个工作任务:要组织一支宣传队,一面与工农兵群众同庆新年,一面宣传中共中央新颁布的抗日救国十大政策。领导同志指出:这虽是一支宣传队,也应是一支文艺表演队。除了可有一批带有文艺性的宣传节目外,还应创作出一些反映边区人民生活并能为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来。

安波招集熟悉民间艺术的鲁艺艺术家们群策群力,很快就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几天后,一支以“鲁艺秧歌队”大旗为前导的五彩缤纷的秧歌队,便在锣鼓声中走出了桥儿沟教堂的大门,赶向延安北门外的文化沟演出。“别人都在看演出,只有我爸爸在看观众,他要观察延安的工农兵观众对这一次新排作品的反应,看他们是不是喜欢。”安波看到人们的脸上开始露出笑容,争先踮高脚尖向前拥挤,迸发出一阵又一阵笑声。特别是当他们看到王大化和李波两位同志表演《拥军花鼓》时,竟然发出一阵热烈的喝彩!“我爸爸高兴极了,他知道这一回终于找对了文艺创作的方向。”这一次,包括《拥军花鼓》在内的一批新创作节目的演出,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延安文艺界改变作风的第一次演出。演出的大获成功,被认为是鲁艺通过民间艺术形式与群众相结合最有历史意义的一次演出。

《拥军花鼓》演出后不久,王大化与李波、羊路由、安波合作,创作了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年2月5日,王大化梳了三个朝天角的小辫儿,扛着锄头饰演哥哥;李波是个小村姑的打扮,饰演妹妹,他们两个人一边跳一边唱着走出了鲁艺的校门。在延安城北门外的文化沟,两万人聚会庆祝苏联废除近代以来沙俄对华的不平等条约,并观看了鲁艺的演出。在看完《兄妹开荒》后,毛主席和所有的观众一齐站起来热烈鼓掌。几天后,《解放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对以《兄妹开荒》为标志的秧歌剧发表了重要评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也将电台的开始曲从多年来的《渔光曲》换成了《兄妹开荒》。

从《兄妹开荒》开始的鲁艺“秧歌运动”虽然只持续了50天,但“秧歌运动”在延安地区对军民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从1943年初到1945年这两年的时间里,整个延安出现了302部秧歌剧。其中有将近120个是延安各个文艺团体创作的,更多的则是群众自编自演的,可以说是村村有剧团,人人闹秧歌,是名副其实的“秧歌运动”。

而《兄妹开荒》更是风靡全国,脍炙人口,成为划时代的作品。刘嘉绥介绍说,“王大化和李波两人的《兄妹开荒》轰动了延安,那时延安老百姓跟着秧歌队看王大化,看了一场又一场,王大化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大明星。很多战士看了《兄妹开荒》之后,悄悄给王大化、李波送自己节省下来的肥皂和毛巾,当时,延安还出了王大化牌香烟和王大化牌香皂。《兄妹开荒》受延安人民追捧的程度可见一斑。”在2月1日到3月20日“秧歌运动”的50天里,《兄妹开荒》一共演了60场,不是小范围的“快闪”,而是动辄几千人上万人的大场子,老百姓的“热词”是,“鲁艺家的秧歌来啦!”“去看鲁艺家的秧歌!”“鲁艺家的”这个称谓是延安老百姓对鲁艺创作最大的认可。

《兄妹开荒》为什么能成功

秦绣作品《兄妹开荒》

之所以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兄妹开荒》源自延安马丕恩父女的真人真事。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延安的人口仅有几千人,大片的土地撂荒,无法支持越来越多的军队进驻。于是边区政府组织移民来到延安,马丕恩父女就是其中一员,他们从外地来到延安郊区开荒种田,并成为了劳动模范。刘嘉绥介绍说,在讨论剧本时,大家都认为父女戏不适合表演,夫妻配又容易演变成打情骂俏,最终选择了兄妹搭档,健康向上简单明朗。另一个难题是,干农活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人民的心目中是苦难而非享受,因此要想表达出健康向上歌颂劳动的思想,就要把开荒的劳作和收获的喜悦联系在一起,唱出劳动人民新时代的心声。

《兄妹开荒》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旋律极具亲和力。2015年,在纪念安波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安波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时的学生、《音乐中国》主编周勤如撰文写道:“《兄妹开荒》从题材内容到道白唱段都是依据陕北秧歌小戏的结构形式、语言风格和审美趣味创作的新作,特别是安波的‘配曲’,不是民歌,胜似民歌。”安波深受冼星海“民歌就是人民的歌”而非“民族的歌”或者“民间的歌”艺术思想的影响,他认识到必须向民间音乐学习,把民间音乐中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借鉴过来,化成自己的音乐创作。1939年,安波和张鲁到太行山用了9个月的时间进行民间采风活动,收集整理了二百多首民歌素材,对各地的民歌小调烂熟于心,《兄妹开荒》可谓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周勤如总结,从秧歌剧《兄妹开荒》到歌剧《白毛女》的“演进”脉络,代表着文艺人民美学的审美趣味和方向,这是“秧歌运动”对中国民族音乐继承和发展的重大贡献。

具有承前启后历史价值

《兄妹开荒》作为新华广播电台的开始曲,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在特殊时期起到了安定人心、振奋人心的作用。刘嘉绥讲了一个小故事,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胡宗南的率领下大举进攻陕甘边区,新华广播电台也跟着中央一起撤退进了山里。当时,全国听到的都是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的消息,各个边区的军民都异常焦急。第二天作为备用电台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接替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听到熟悉的开始曲《兄妹开荒》,各个边区的军民大受鼓舞:“我们党中央还在!毛主席还在!延安还在!”《兄妹开荒》的意义大大超越了“大生产运动”的范畴。

《兄妹开荒》从唱响延安至今已经有78年的时光,今年年初,上海中国唱片总公司与北京大学歌剧艺术研究院整理出版的《凤鸣东方——中国歌剧百年经典1920-2020》珍藏版唱片正式出版发行。其中收录了1949年6月25日,由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部文工团彭彬和李苍影演唱的《兄妹开荒》选段“向劳动英雄看齐”,这张唱片被认为是上海解放后新政权唱片事业的发端之作。

彭彬拿着收录有他1949年6月演唱《兄妹开荒》选段“向劳动英雄看齐”的唱片

在《兄妹开荒》诞生78年之际,虽然这部曾经风靡全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如今已极少在舞台上见到,但能够被《凤鸣东方——中国歌剧百年经典1920-2020》珍藏版唱片发掘整理、重见天日,可以说是对《兄妹开荒》承前启后开拓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又一次肯定。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