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故宫35岁以下观众已经超过50%,这是我最欣慰的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2021-06-18 14:41 语音播报


热点

“2020年的12月8日,紫禁城度过了它的600岁生日。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经过努力,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600年。”

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日前举办的“首都文化论坛·第1期——北京如何建设博物馆之城”上,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申报世界遗产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申报过程中对文物保护观念的改变。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显著提升了观众游览故宫的兴趣。故宫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在2019年首次突破了50%,这是他最欣慰的一件事。

“博物馆之城”看的不是博物馆的数量

究竟什么是博物馆之城?单霁翔认为,不是靠博物馆的数量,而是看究竟有多少博物馆的观众和潜在观众?有没有博物馆发展的土壤和氛围?人们是不是把参观博物馆作为他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才是真正鉴定一个城市是不是博物馆之城的标准。

单霁翔2019年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给出一组数字:2019年,故宫博物院的观众达到1933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第一次突破50%,过去不到30%。单霁翔说,这是由于不断地把博物馆与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对接,让年轻人开始喜欢上古老的紫禁城,喜欢上故宫博物院,“这是我最欣慰的一件事。”

世界遗产申报:过程重于数量

世界遗产申报的话题总能引发巨大关注。单霁翔介绍,按照世界遗产申报规则,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有上百个项目的预备名单,按照规则每年只能申报一项。单霁翔说,他赞成这一旨在平衡文化多样性的规定,但这也给国内相关部门造成压力。

“每年大约有140多个国家申报世界遗产,真正成功的不到30项,竞争很激烈。2014年中国成功申报两项世界遗产,因为其中一项丝绸之路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名额。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中国就成为了全世界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

单霁翔认为,对文物工作者来说,世界遗产的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改变了观念,抢救、保护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对我们观念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单霁翔说,“过去对泰山的保护是保护那些摩崖石刻。在为泰山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我们把整个泰山山体进行申报,因为摩崖石刻和泰山山体以及整个泰山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泰山申报世界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分类的历史。”单霁翔说,过去世界遗产只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类,泰山入围之后,出现了第三类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泰山申报世界遗产也改变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观念,改变了它的格局,泰山申报成功后,庐山、青城山、峨眉山、五台山、嵩山、黄山等名山大川陆续入围世界遗产。

今天的故宫:如此之壮美、有尊严

2012年,单霁翔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回顾说,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环境整治,故宫的面貌被改变了。现在参观故宫,人们看到的只有古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安全、影响环境的现代建筑,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这就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

经过整治,故宫的开放区域在2015年达到65%,2016年达到76%,目前故宫的开放区域已经达到80%。“比如太和殿,几十年来人们参观太和殿只能往北边走,高大的宫殿、宽阔的广场,一棵树都没有。有很多观众问我故宫为什么没有树?其实我们知道,太和殿两侧各有一个门,西边叫右翼门,东边叫左翼门,只是从来没有开放过。”

现在,观众走出右翼门,迎面就是18棵三百年树龄的大槐树;打开左翼门,就看到骑马射箭的广场。单霁翔说,区域的开放让观众发现太和殿两侧一步之遥就有这么好的生态景观,大大提升了观众多次游览故宫博物院的机会。

“今天,每天数以万计的观众走进世界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动于我们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作出的贡献,如此之壮美、如此之有尊严、如此之有健康。”单霁翔说。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