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航天员进出太空的温暖港湾——备战神舟十二号任务纪实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航 通讯员 许京木 郑伟杰 倪金盾

2021-06-17 16:20 语音播报


热点

大漠盛夏,暖风和煦,绿草如茵。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众多科技工作者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昼夜不息,奔走忙碌。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东风航天城这座被誉为“神舟摇篮”的戈壁小城里,激荡起阵阵惊雷,如同翱翔寰宇的利剑,刺破九霄入太空。

这是时隔5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又一次腾飞。大战在即,东风航天人枕戈待旦,誓以12次神舟系列任务连战连捷的优异成绩向祖国建党百年献礼。大漠深处,再次擂响向宇宙进军的战鼓。

作为中国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圆满完成十一艘神舟飞船、天宫实验室、天宫目标飞行器等重大发射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不朽功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中心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

用忠诚铸就最可靠的钢铁之盾

“牢记教导、不负重托……”5月初,载人航天发射场上塔架巍巍、誓言声声。面向鲜红的党旗、国旗,1600余名参试代表高举右手,庄严宣誓。作为庆祝第六个“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的“压轴大戏”,该中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誓师大会”开始不久,气势磅礴的宣誓声就迅速响彻在载人航天发射场上空。

1958年,毛主席亲自决策,决定创建我国自己的综合性导弹试验靶场。一声令下,数十万建设者,立刻奔赴大漠戈壁投入导弹试验靶场建设。从此,东风航天人就与共和国的安危荣辱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创业之初,“蓝天作帐地当床,黑河边上扎帐篷,三块石头架口锅,咸菜盐巴就干粮”,是当时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老一辈航天人在工作环境极其艰苦、技术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点一滴地攻克技术难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实现了发射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对于他们来说,初心就是发展航天事业,挺起民族脊梁。

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时,面对巨大危险,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佟连捷、徐虹、刘启泉等7位年轻人,向党组织递交决心书:“为了革命搞试验,誓把生死抛一边;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距离发射台仅100多米的地下控制室,执行点火发射任务。

来到大漠第28年的那个除夕,高级工程师胡文全住进了医院。望着已经深度扩散的癌变切片,医生们惊呆了:“怎么不早些来呢?”

手术切除了他的胃、脾和淋巴。昏迷、醒来、谈工作,再昏迷……气若游丝的胡文全牵挂的还是手中的工作。“地面雷达如何改进?”就在昏迷的前两天,病床上的胡文全还与一位搞雷达的同志谈了整整一个下午。

在清理胡文全的遗物时,同事们在他的办公室找出了上百本、几十万字的试验原始笔记。字里行间写满了胡文全28年在戈壁滩忙碌的身影。

“你走前把工作安排得周周到到,却没有给家里留下一句话……”妻子趴在丈夫的身上失声痛哭。简朴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长长的告别队伍久久不肯离去……

半个多世纪以来,东风航天人的血脉里,始终跳动着忠诚报国的红色基因,历久弥新、代代相传。这里催生着激情,一个个飞天壮举,不断激起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这里收藏着感动,一次次试验过后,总能留下许多难忘的瞬间。在我国航天史上的众多“第一”的背后,我们看到无数忙碌的身影,他们用汗水浇注着成功,用生命为航天事业铸就着一面可靠的钢铁之盾。

用质量搭建最安全的登天梯

“在人们为每一次成功的航天发射而欢呼时,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却在为总结每一次发射的不足,在为进一步的改进而寝食不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郑永煌吐露心声。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像是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刚刚完成吊装任务的石创峰走出厂房如释重负。

“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不停地训练”。石创峰回忆说,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独特”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一根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口径仅1厘米的啤酒瓶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甚至能够吊着插筷子、倒红酒,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航天事业千人一发箭、万人一艘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成败,任务准备过程中,谁都不敢掉以轻心。参加工作23年,干了15年的箭上操作,火箭操作分队箭上指挥季明刚以“0”失误的优异表现,圆满完成了历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被同事们誉为发射场上的“十全十美”。

面对鲜花和掌声,季明刚没有沉浸其中。年初开始,他就带领分队成员备战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一有时间,他就组织分队成员开展跑“大图”训练,让大家熟悉了解箭上插头信号的传输走向、应急处置预案等内容。

“我们必须对所有的箭上操作都驾轻就熟。”季明刚说,火箭各舱段装有很多部件,在发射场要进行上万个操作,不仅仪器多,而且工作空间小,有的地方甚至根本看不见,只能摸黑操作。为确保操作一次到位、精准可靠,他带领操作手每天进行上百次练习。

“十二次神舟任务圆满成功,底气就源于科技工作者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中心领导介绍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过程中,他们采取笔试、口试和实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数百名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岗前考核,合格率高达100%,能力素质全部满足岗位要求。

大战在即,中心领导信心满怀,通过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强化纪律,他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和安全预案,形成了载人航天发射质量管理新体系,实现了由传统经验型向科学规范化的跨越。

用文化凝聚最温暖的家园

5月上旬,该中心隆重举办“助力神舟·空间圆梦”东风航天城东马系列赛。伴随着欢腾的威风锣鼓,中心2000余名科技工作者、职工、家属等齐聚东风礼堂,共同参与并见证这场提振士气、激扬斗志激情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起跑线处,大家手持象征着青春与梦想的气球,把赛场瞬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随着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千余名参赛队员闻令而动。赛道途经该中心多个标志性建筑,每个地标都见证着中心的不同发展阶段,航天人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赛道上,参赛队员个个精神抖擞,争相沿着先辈足迹,尽情挥洒汗水,释放生命激情。

“如何把航天港湾建设成温暖的精神家园?”该中心领导给出答案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到每名参试人员的工作生活中,利用好任务动员、文体活动、日常帮扶等形式,强化政治工作力度,帮助岗位人员化解思想压力、保持旺盛动力。”

该中心聚焦筑牢理想信念、推进伟大事业这一宏伟愿望,利用任务间隙,精心组织系列活动,有效缓解了高密度任务带来的压力。

“由于工期紧张,我5年没有回家过年,她没有抱怨过我,反而感激组织给予了我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在该中心举办的“信念永恒”家书诗作朗诵会上,中心工程师陆磊分享与妻子的感人爱情故事,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活动现场,艺术家们与中心科技工作者、职工家属中的朗诵爱好者一起,采取诗歌朗诵和情景讲述方式,诵读红色家书《给一弟的信》,将全场观众爱国奉献的热情引向高潮。

一条道理深刻的红色标语,可以激发参试人员无穷斗志;一场直抵人心的文化活动,可以助燃科技工作者血液中旺盛的青春活力。

该中心主任张志芬介绍说,针对时隔5年再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一线岗位人员变化大、组织指挥模式变化大、飞船火箭技术状态变化大等实际,中心党委坚持在看齐追随中统一思想、在动员教育中激发热情、在文化服务中减压释负,有效强化了参试人员“一切为了成功、一切保障成功”的使命担当。

擂响战鼓,振奋精神。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像战场上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催征鼓点,让人浑身充满冲锋的力量。

中心测控系统高级专家王润贤,工作27年间,参加过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他兴奋地说:“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夺取胜利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