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业遗迹“活在当下”,城市绿心四座保留建筑重装亮相
北京日报 | 记者 赵莹莹 潘之望

2021-05-21 07:54 语音播报


热点

随着城市转型升级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老旧工业厂房成为闲置资源。如何让这些被时代所淘汰的工业遗迹焕发新生,成为“腾笼换鸟”的必答题。

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让工业遗迹“活在当下”的探索已初见成效。记者获悉,城市绿心三项保留工程,即原北京造纸七厂、东光实业办公楼、民国小院,历时一年改造后于5月18日亮相。至此,绿心公园内四处遗址都已被唤醒。

东光实业办公楼

老造纸厂房变身艺术工坊

粗大的烟囱旁,一座甚少装饰的二层砖混建筑掩映在绿植中,仿红砖效果的外立面几可以假乱真,隐藏有楼梯的梯形构筑物和灯杆又丰富了视觉的层次感。这就是改造后的艺术工坊,原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造纸七厂遗址的新貌。

图为城市绿心四处遗址建筑之一的北京造纸七厂。

“木结构框架、空心预制楼板,‘会说话的建筑’让人一眼可知,这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遗迹。”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团城市绿心公园三项保留工程工程部长于凯说,北京造纸七厂不仅伴随着北京城的发展,也承载了几代人的奋斗故事。如何留住老厂房的记忆?保留与提升成为应有之义。

保留什么?按照设计理念,老厂房的建筑外观尽可能地保持了下来,仅对局部进行了拆除,并通过增加梁柱体系和钢结构剪刀撑对厂房进行整体加固,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提升什么?提升的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性和丰富性,并增加了可供市民活动的室外广场空间。

外立面的改造是难点。“由于年代久远,厂房原有的红砖墙表面已有自然风化的痕迹,如何实现修旧如旧?”于凯说,考虑到延续建筑使用寿命,采用了在原表面外粘接柔石砖的做法,既符合结构安全,又能实现理想的仿红砖效果。

改造存量建筑留住工业记忆

当城市化从增量走向存量时代,对工业遗迹的再利用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一大考验。因为,老厂房、老设备、旧车间……这些曾承续工业文明的遗产,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记忆遗产。

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便是如此。原东方化工厂腾退地是城市绿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包括北京造纸七厂、东亚铝业厂房、东光实业办公楼在内的存量工业建筑,也启动了周密的改造计划。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说,保留建筑在保留原有建筑的特色和历史信息的前提下,要通过深入挖掘场地的历史脉络、多元文化、建筑发展、情感记忆,再对建筑和环境进行整体提升,做到“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于是,约1.9万平方米的东亚铝业老厂房,被改造成一座具备现代化功能的全民健身中心;约5400平方米的北京造纸七厂老厂房,被改造成展示文化创意的艺术工坊;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东光实业办公楼,经加固改造后可以用作酒店或写字楼。民国小院则遵循重拾历史肌理的理念,对传统合院形式进行保留与复原的同时,在局部进行加建,改造后主要功能为创意文化书苑及体验式茶室。

4200块旧砖用于新院墙

记者注意到,城市绿心四座保留建筑的改造中,既有传承也不乏重塑。

东亚铝业老厂房内的三层红砖餐厅,外墙约8成红砖都是保留下来的老砖,剩余约4万块替补的红砖则从京郊农舍的旧砖房中淘得。同时,在外墙内保温内侧,施工团队又重新砌筑了一层红砖墙体,内外结合,方实现建筑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重新亮相的民国小院可以说是古今杂糅。构成新院墙的砖块中,约4200块旧砖是从旧建筑中仔细挑选出来的。而小院内加建的部分,则采用了现代化的钢板建筑,用清水木纹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墙板,既有现代建造技术下的精度,也不乏一种自然的颗粒感。

民国小院

“在绿心公园里走上一圈,你能欣赏到不同年代和风格的建筑,可谓一园遍览风采。”于凯感慨道。


编辑:黄品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