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4个多月,大学生冬奥志愿者分享自己的“冬奥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崔乐

2021-03-16 19:32 语音播报


热点

码放椅子、复印材料,件件小事儿想干好,背后都有大门道。最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22名大学生即将结束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第一阶段的实习。他们总结经验,并在云端分享,希望“秘籍”能给更多志愿者带来帮助。

这批实习生分别在北京冬奥组委的志愿者部、对外联络部和安保部服务。北二外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宫宇涵介绍,该校将派出第二批北京冬奥实习生,首批实习生的经验将分享给43名新志愿者。

对外联络部祝晓涵:演示文稿的字体要美观

今年2月,来自北二外欧洲学院的祝晓涵参与了残奥团长会的筹备。会上有19个业务领域人员,分别陈述部门业务,介绍北京冬奥会各方面的政策、场馆设施,祝晓涵所在的对外联络部负责上会演示文稿的修改,谈到这段经历,祝晓涵用了“挑花眼“三个字。

北二外欧洲学院祝晓涵(二排右二)和北二外冬奥实习生合影

修改工作看似简单,工作量可不小:格式参差不行,要整齐划一;字体随意使用不行,打在屏幕上必须美观;关起门来随意折腾更不行,19个业务领域的人员,都要去频繁接触,一起碰头商量。会议时长只有三小时,祝晓涵和同事们花了十来天去准备。

重复和琐碎没耗干祝晓涵的耐性,反而使她觉得收获满满,“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对未来的学习工作都有好处。”

志愿者部段壮:头脑风暴把方案磨细了

三个实习生坐在小房间里,一个说两个听,不时插入补充……在来自旅游科学学院的段壮的实习生涯里,这种“头脑风暴”出现过许多次。他和两个小伙伴负责制定观众服务标准,下车、入住、观赛、游玩这些看似平常的环节,都需要有一套对应的方案,需要他们去反复推敲。

北二外旅游科学学院段壮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服务标准不能全盘借用,过时的要剔除,结合实际,还要加上新的条款。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心思能有多细腻?在这一个接一个的小会中,段壮一天比一天敏锐,用他的话说,三人成众,互相监督,一点点把方案磨细了,逻辑理顺了,以后碰上什么事,都会思虑得更周全。

安保部张沛:设备最多的位置留给主讲人

两叠20厘米高的文件,复印四份,听上去,这份工作谈不上复杂,最多量大了点儿。但如果有些文件的名称只差一两个字呢?稍不留意,就会弄混了。来自英语学院的张沛说,为了保证不出差错,每份文件印出来,她至少会核对两遍。

北二外英语学院张沛

顾名思义,相对其他部门,安保部对于安全性要求更高。待惯了节奏松弛的校园,起初,张沛对这种进出必锁门、传文件必通过安全邮箱的规矩不太熟悉,还需同事来提醒。久而久之,这些新习惯“长”在了她的身上。

要学的知识很多,以前在张沛眼里,开会这件事没什么学问,人和桌签对应得上就万事大吉了。经过安保部的磨炼,她明白了,设备最多的位置要留给主讲人,谁会发言,桌上就要摆好麦克风,与会人员使用的电脑系统也要事先打听好,免得和会议室系统不兼容,到时候什么都播不出来。

张沛说,实习地的食堂花样繁多,小甜点尤其美味,每日工作积攒的经验值也和这些小甜点一样,总会为她带来欢喜。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