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有”“五性”满足美好生活向往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珊

2021-02-26 07:30 语音播报


热点

今年2月,本市公布2021年重要民生实事的分工方案。包括解决老人“数字鸿沟”在内的31件民生实事谁来负责,何时完成,有了明确规定。“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十三五”期间,北京围绕“七有”要求,在满足“五性”需求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提高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本市五年来共完成的152件重要民生实事中,“增学位”每年都是打头阵的。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及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入园难”有效缓解,市民家门口平均每年新增约3万个学前学位。义务教育也传来有利好消息。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26所,通过引进人才,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也持续加大,市属高校各具特色,迎来差异化发展。

大学毕业生罗雅晗没想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在一培训机构兼职也能上社保,还能拿到补贴。北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出台“免、减、缓、返、补、保”等一揽子援企稳岗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十三五”时期帮扶74.2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每一位都市人的心愿。去年,工作不到5年的许方完成了通州一处共有产权房的申购,一套小三居全价270万元。发展共有产权房,正是北京近些年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支持无房家庭解决住房刚需的长期制度安排。为了补短板、强弱项,北京加大保障房供应和补贴力度,五年建设筹集共有产权房、公租房各类政策性住房达到41.4万套,“租、购、补”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已经形成。

67岁的许静患有高血压,每个月都会去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一次药。其实,她家离北京协和医院更近,“常见病还是来社区里看更方便,现在这里药也齐全!”更让许静高兴的是,社区医院和同仁医院“结了对儿”,在社区里照个眼底,同仁专家就能给看。许静看病习惯的变化,与近年来北京推行的一系列医改有关。2017年起,北京推行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等改革,居民医药负担进一步减轻,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也得到提升。截至2020年10月,本市医药费用较同期减少12.4%,社区看病成了居民首选。

本市还构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从无到有累计建成运营1000余家。

2020年11月24日,西城区复兴门北大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正式揭牌成立

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紧扣“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019年市政府首次委托市统计局开展入户问卷调查,邀请市民对实事初选项目网络投票,总体上看,项目平均赞成率达96.6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当年,民生实事中的“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改成“提升生活便利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升级为“营造宜居环境”,细微变化却反映了市民需求的新特点,凸显便利性、宜居性等“五性”的重要性。

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感受到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七有”“五性”作为对民生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已被纳入对市区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推动各部门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市民感到变化、见到改善、看到成果、得到实惠。


编辑:杨萌 高珊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