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这个冬天到底有多冷?气象数据告诉你……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鸿良

2021-01-12 15:27 语音播报


热点

“又发寒潮预警了”“冷到视线模糊了”……新年伊始,冷空气就开始组团影响我国,“冷”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个冬天到底有多冷?多地出现的低温低到什么程度?今年冬天为什么会这么冷?寒潮频发与全球变暖是否矛盾?对于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今天让我们来听听气象学家是怎么说的。

1月7日,北京市民体验泼水成冰。

寒潮影响范围广风寒效应明显

入冬以来(2020年12月1日至今),已有3次强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分别出现在2020年12月12日至14日、28日至31日以及2021年1月6日至8日。受大范围寒潮影响,2020年12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低。

特别是2020年12月28日至31日及2021年1月6日至8日,我国出现两次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强度大、风寒效应明显。据中央气象台监测,2020年底的寒潮过程降温幅度8℃以上的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降幅12℃以上面积达175万平方公里;2021年1月上旬的寒潮过程降温8℃以上的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公里,降幅12℃以上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

今年1月上旬的寒潮天气过程与上次寒潮以及2016年1月两次寒潮过程相比,由于前期受连续冷空气过程影响,基础气温较低,虽然降温幅度不及前两次过程,但江南北部及以北大部地区、西南地区东部最低气温低于上次过程;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最低气温低于2016年1月过程,尤其是华北、黄淮北部偏低1℃~4℃。此次过程的最低气温0℃线和-10℃线位置与上次过程接近,不及2016年1月。

中央气象台副主任魏丽介绍,相比之下,发生在2016年1月21日至25日的寒潮曾被称为“BOSS级寒潮”或“世纪寒潮”。受其影响,中东部部分地区最大降温幅度达12~18℃,气温0℃线南压至华南中部,最低气温-10℃南压至长江中下游沿江,雪线南压至广州及珠三角一带,为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最南端,广州城区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一次降雪。

多地低温频繁刷新历史极值

据统计,入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4.4℃,较常年同期气温(-3.8℃)偏低0.9℃,为2000年以来同期第四低、2013年以来最低。

1月7日早晨,北京大部地区最低气温在-24℃至-18℃,南郊观象台最低气温-19.6℃,为1966年(-27.4℃,1966年2月22日)之后冬季最低值。

据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梁丰介绍,当日,全市20个国家级气象站最低气温均在-18℃以下,有10个站最低气温跌破1月上旬历史同期极值。去年12月1日至今年1月6日,全市平均气温为-5.2℃,较常年同期气温(-3.2℃)偏低2℃。1月6日开始,北京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霞云岭、上甸子共6个国家级气象站跌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怀柔站追平建站以来历史极值。

我国多地低温极端性颇为显著。在寒潮天气影响下,1月7日,济南最低气温低至-18.3℃,打破当地1月上旬最低气温纪录,在1951年以来排第三冷,仅次于1953年1月17日(-19.7℃)、1951年1月12日(-19.2℃);天津最低气温也达到-19.9℃,破当地1月最冷纪录,也是1967年来天津出现的最低气温;呼和浩特出现-30℃的低温,是当地1972以来最冷的一天;石家庄、郑州、银川最低气温低至-15℃、-11.1℃、-23.1℃,这也是近年来少见的。1月8日早晨,上海徐家汇(-7.1℃)、南京(-8.1℃)、杭州(-6.4℃)、合肥(-11.0℃)、武汉(-8.5℃)、南昌(-4.0℃)等地均出现入冬以来最低气温。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受1月6日至8日的寒潮天气带来的降温影响,最低气温0℃线位于贵州南部、湖南南部至江西中部、福建北部一线,最低气温-10℃线位于陕西南部、河南南部至江苏中部;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共计60个气象观测站的最低气温突破或达到建站以来历史极值。

受2020年12月底的寒潮天气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温度下降幅度大、气温低。寒潮期间,北京最低气温为-12.7℃,上海为-5.9℃,武汉为-7.6℃,长沙为-3.5℃,广州为1.8℃;北京佛爷顶(-26.4℃)、山西太原(-20.6℃)、湖南衡山(-15.9℃)、江苏淮安(-11℃)、上海浦东(-6.2℃)等2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达到或跌破当地12月历史气温极低值。

冷空气频繁侵扰的背后是复杂的气候背景

为什么会冷成这样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研究员袁媛认为,入冬以来,欧亚中高纬被“西高东低”的经向型大气环流所控制,东亚冬季风偏强,且这样的大气环流形势在2020年12月月内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西高东低”经向型环流持续和冬季风持续偏强是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的直接原因。

此外,赤道中东太平洋最近即将达到峰值的拉尼娜现象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是两个不容忽视的信号。从监测情况来看,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异常冷海温依然存在,这也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维持拉尼娜状态。综合近期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环流实况、国内外气候动力模式及统计方法预测结果,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状态将继续维持,并将形成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且将持续整个冬季。

“在气候变暖趋势下,拉尼娜相当于海气相互作用的波动,它是在大的偏强、偏高状态下的小扰动,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气候变化的变暖趋势。”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受到全球气候系统变化影响,全球平均气温包括中国的全国平均气温近年来表现出持续偏高的趋势。2020年是厄尔尼诺次年,也是拉尼娜发展年,上半年主要受到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半年特别是自12月以来受拉尼娜状态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但整体来看,全球平均气温及中国气温依然处于历史高位,体现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历史统计分析表明,在多数的拉尼娜年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较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也较大。

而2020年9月北极海冰异常偏少,为历史第二少。已有研究指出,9月北极海冰偏少有利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从而使得东亚冬季风偏强。

袁媛认为,总的来看,导致目前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西高东低”的经向型环流和偏强的东亚冬季风,拉尼娜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为今年冬季风偏强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条件。

全球变暖总体趋势没变但会有冷暖波动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20年底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气候变化仍在继续,2020年或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三个年份之一。鉴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留时间较长,地球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里将进一步变暖。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约1.2℃。创纪录的温暖年份通常与强厄尔尼诺现象同时发生,2016年就是如此。我们经历的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温有降温作用,但还不足以遏制去年的高温。尽管有拉尼娜条件,但去年已经出现了接近历史纪录的高温,与之前2016年记录相当。

我国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从过去几十年全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历史序列来看,我国整体呈增暖趋势,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冬季气温都较常年同期偏高。

其中,有两个冷的细节值得关注:一个是威力大的寒潮不断出现。寒潮天气频频出现在多个年度的“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如2020年初冬寒潮暴雪天气袭击东北致部分地区受灾、2018年1月底寒潮侵袭中东部引发暴雪、2016年1月“世纪寒潮”来袭、2015年11月下旬北方遭遇寒潮中东部开启“速冻”模式等。另外一个是极端低温事件频次减少。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统计,1961年至2019年,我国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十年减少239站日。2019年我国共发生极端低温事件39站日,较常年值偏少228站日,其中西藏聂拉木日最低气温为-21.7℃,出现在1月29日,突破低温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认为,从更深层看,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没有变,但是在此趋势上会出现年际尺度上的冷暖波动。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