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天花板”、不搞“一刀切”,今年北京市职称评审大变样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2020-12-17 20:17 语音播报


热点

大力推进新职业新群体职称服务;破除“唯论文”倾向,全面推行代表作评审制度;实现职称申报全程网上办理……2020年,北京市持续进行职称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技术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形成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年共有11.5万余人报名参加职称评审,有5.5万人获得通过。

从无到有 新职业有了职称序列

“过了!”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网站近日公示了两批2020年职称评审结果,北京农学院校办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李志敏欣喜地在名单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获评的是技术转移转化运营服务副高级职称,以后就是高级工程师了。

李志敏在农学院做了12年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期间也取得了不少工作成果,但这一领域却一直没有相应的职称晋升渠道。“感觉顶到了天花板,看不到上升的空间。”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推进,大量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向市场转移,北京涌现出一批专门从事技术交易中介或代理服务的机构和人才。他们熟悉科技、产业、金融政策,精通技术转移法律法规,掌握技术成果供需信息,具备专业服务能力,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新职业人群,他们没有合适的职称晋升渠道,无法得到行业和社会的专业能力认可,影响到了技术交流合作和人才职业发展。

2019年,北京出台评价办法,增设了技术经纪职称专业。2020年,已评出首批260余名各层级职称的技术经纪人才,他们中既有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也有技术转化交易中介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专业人才。

除此之外,还有动漫游戏、数字编辑、科学传播、人工智能等新兴的热门职业,都在近两年有了自己的职称评审渠道。

打破束缚 从“唯论文”改为“菜单式”

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很多参评人都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终于不用再发论文了”。从“唯论文”改为“菜单式”, 打破评审标准的“一刀切”现象,让人才做“多选题”,这是本市职称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李志敏一开始也停留在评职称必须发论文的固有思维里面。申报时,一口气提交了5篇论文,但他都不是第一作者,而且论文的方向也与他所从事的工作关联不大。这几年,他其实一直在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工作,还被派驻到延庆大庄科乡黄土梁村当了3年第一书记。他将学校成熟的金盏菊香草种植加工项目引进黄土梁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

“您的几篇论文其实并不占优势,不如提交一份关于香草项目的实施方案当作答辩代表作,通过的几率比论文高。”申报职称的资料发过去,李志敏很快接到了评审机构的电话,工作人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按照建议,李志敏将一份《从事推广香草项目的实施方案》当作答辩代表作提交。答辩时,3位评委对这个代表作很感兴趣,提出的也都是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

北京住总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史新华连续十几年担任职称评审专家。“以前特别强调论文,字数、格式都有统一要求,很多申报人都觉得像八股文一样。我们作为评审专家也发现,一些申报人所从事的岗位实践性、操作性强,但研究属性不明显,他们很少写论文,即使为了应付职称评审勉强发了论文,也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工作能力。现在,职称评审破除了唯论文倾向,突出工作能力和业绩考核,注重市场认可和对企业的实际贡献。我们在评审时也更关注申请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史新华发现,在今年他所参加的几个高级职称的评审中,有大约1/3的申请人使用的答辩作品是代表作而非论文,比如专利、项目报告、研究报告、技术报告、工程方案、设计文件、业绩报告、工作总结等。

“有一位申请人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消防问题,对此进行了调研,形成一份调研报告,并提出了改造建议,为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我们几位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答辩代表作要比论文更能体现申请人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所以这位申请人全票通过。”史新华说。

去繁从简 职称评审实现全程网办

让申请人感受深刻的还有评审程序的简化和便利。过去,申报人需拿着申报材料到各评审机构进行现场审核、现金缴费,外地户籍人员还需回到户籍所在地加盖当地人才存档机构印章,给申报人带来极大不便。

今年,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本市职称评审实行了全程网上办理。申报人只需在系统内上传申报材料,系统自动审核并反馈结果,报名成功后直接通过网上链接缴费,实现了职称申报全程网上办理。据介绍,疫情过后,“全程网办”将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评审程序实行下去。


编辑:徐慧瑶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