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出炉,北京高校457门课程上榜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敏

2020-12-01 09:33 语音播报


热点

教育部近日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共计5118门入选,其中北京高校457门课程上榜。这是教育部在2018年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一并亮相。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分为五类: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以及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教育部此次推出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名单显示,入选课程中不仅有经过两个教学周期检验的新认定课程,也纳入了原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因为这些课程在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部希望,这些课程继续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梳理发现,首批名单中,北京高校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457门,包括线上一流课程126门,例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数据机器学习》,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7门,例如北大《清官式大木作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国人民大学《重大主题融媒体报道与公共决策支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线下一流课程222门,例如,北大《哲学导论》《中国经济专题》等,北京理工大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62门,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交通大学《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0门,例如,北大《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等。

教育部高教司相关负责人分析,此次推出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有四个显著特点:课程质量高。一大批两院院士、资深教授踊跃参与一流课程建设。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伯礼等知名学者领衔建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名单中。课程类型多样。既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有公共基础课、通识课、思想政治课;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社会实践课。参与范围广。首批一流课程来自于639所本科院校,既有“双一流”高校课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课程,实现了所有本科专业类全覆盖,积极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广泛参与一流课程建设,主动对接国家、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效应强。课程突出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课程建设新理念与各学科专业的结合,有效推动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共享。

教育部透露,将通过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继续建设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自公布之日起5年内,未能按照各类课程要求开放共享或持续建设的课程,将取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资格。

近期,教育部高教司将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评审遴选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制定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遴选方案,做好推荐申报准备工作。

链接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