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一套,在这行不通”
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 记者 锐特、逸然

2020-09-17 21:18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长安街知事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海拔3650米西藏首府拉萨,虽然号称“日光城”,过往多少年来,它却一直被四面环抱的“秃山”夹在中间。

北京援藏干部李迎春带来了绿化造林新的技术,但刚一开始,他就被兜头泼了一盆凉水。

2019年7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干部李迎春作为第九批援藏干部,被选派到拉萨,担任圣地生态园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初次“上山”,李迎春很诧异:刚下飞机沿路还能看到拉萨河两岸一排排的行道树,怎么越到拉萨市区树越少,甚至在布达拉宫附近,抬头一望满眼只剩光秃秃的山体?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迎春踏遍了拉萨的南山、北山及周边山体,通过深入实勘调研,他发现了问题所在。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令人向往的景象,在拉萨恐怕千难万难。”李迎春说。

过去,藏族群众们传统的造林方法,就是直接从柳树上剪下一个枝条,就地挖坑扦插,至于树能不能活,全靠大自然的“脸色”。

但高寒缺氧、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紫外线强、土壤立地贫瘠的拉萨,几乎都是拉萨河冲击砂砾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0.2%。换句话说:种的少、活的更少,纯靠自然,造林绿化根本行不通。

于是,在拉萨市林草局,李迎春开始了一项新奇的试验。

李迎春讲解控根容器育苗技术

生态造林,苗木质量与栽培技术最为关键,李迎春提出了一种新的构想——用乡土树种控根容器育苗技术。

亲眼见到神秘的“控根容器”时,小伙伴们差点将它与装鸡蛋的托盒联系到一起。然而事实上,这个外观并不怎么“高大上”的装置,其实具有很多种实用功能:

比如它独特的设计不但透气性能好,容易吸收养分,还能防止树苗根腐病;拆卸起来也很方便,移栽时不伤根,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堪称“移动森林”。

不过,新奇的技术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光靠援藏干部嘴上说,播放PPT,没有人相信。有人甚至给李迎春泼冷水道:我们祖祖辈辈种树就是插柳,你说的那一套,在高原行不通。

但李迎春就是想用科技力量突破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一边育苗,一边栽培,眼见着树苗成活率越来越高,小树林规模越来越壮大,当地群众对他的认识也渐渐改变了。

生态恢复后的北山生态园

7月,烈日晴空,风吹林间沙沙作响,白皮松、元宝枫郁郁葱葱。如果没人提醒,你恐怕会将这里当成内地的一处森林公园。

春花、夏果、秋叶、冬枝,一年前还是一片沙石地的北山山体,如今已是四季有绿。

百姓逐渐接受了北京来的新技术。李迎春带领着的10余名当地技术人员,是他为当地培养的一支带不走的高原专业技术队伍。此外,绿化造林还解决了当地20名农牧民就业。牧民白玛扎西激动地说,感谢北京援藏干部,不但学到新的育苗技术,每月还能拿到4000多元收入,家里生活越来越好了。

当地牧民白玛扎西在育苗

李迎春还在思考,一棵树能为拉萨带来什么?回去以后能为拉萨留下点什么?

“西藏是一片净土,如果我们将山体种满了树,从荒山秃岭,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实现绿水青山,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效益的发挥是无限的。到时,我们就可以说,这棵树、这片林就是拉萨的金山银山。”他说。


编辑:郭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