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飞”下可可西里
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 记者 李如意、逸然

2020-09-16 15:39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长安街知事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玉树治多县并不为人熟知,但这里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地名——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保护区位于玉树州治多县,这里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万里长江第一县,生态保护尤其重要。如何利用生态优势实现脱贫致富,北京援青干部谢智刚动足了脑筋。

2019年8月,谢智刚从北京丰台来到玉树治多。天高云淡的高原风光让人沉醉,随处可见的牦牛更成为生态发展的标志。谢智刚告诉记者,“牦牛是藏族同胞的亲密伙伴。牦牛的皮毛可以御寒,牦牛奶可以饮用,牦牛肉可以食用,牦牛粪可用来烧火取暖。”

治多牦牛肉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很高,但因为没有稳定的产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谢智刚说:“治多县在雪域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这块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到了冬季,特别是三四月份,平时四五百斤的牦牛瘦得跟驴一样,所以冬季没有供应量。”

谢智刚此前任街道工委副书记,对畜牧产业了解甚少。援青一年,谢智刚靠着不断调研、学习成了半个专家,也找到了破题的关键。在治多县发展畜牧产业不能局限于这一亩三分地,而要发展“飞地经济”。谢智刚暗下决心,积极联络青海本地的龙头企业。他说:“要找一块飞地,既符合3000米以上的高原特征,又不会像玉树一样冬季高寒缺氧少食,既要补饲又不会成本太高,因此发展飞地经济就可以获得稳定的供应量。”

近期,青海海西州农牧业企业金泰实业与治多县签约,双方将合作发展生态畜牧产业。这家企业在海西州乌兰县有一片5万亩的草场,那里海拔相对较低,草料充足,同时拥有大型牛舍。冬季之前,治多县三四岁的牦牛可以运到这里,通过饲料喂养,经过几个月或者半年就可以挂肉,稳定供应市场。

从街道工委副书记到牦牛养殖的半个专家,谢智刚的身份实现了多重转变。随着援青工作深入,谢智刚逐渐找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平衡点,“既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畜牧业产业,让牧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也要更加注重保护生态、以草定畜。生态保护优先是发展产业的前提,更是底线和红线。”

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很多行动都变得非常艰难。治多县政府有一座四层小楼,谢智刚的办公室在三楼。身处高原,爬两层楼都无法连续完成。谢智刚需要先从一侧的楼梯到二楼,水平走过十几米的二楼的走廊,从另一侧楼梯爬到三楼。但他的工作从未中断。

谢智刚积极协调原单位长辛店街道工委发动所属各个支部为治多县贫困户捐款特殊党费19万元,为困难老人、困难学生献爱心,同时协调长辛店镇党委捐款20万元用于牦牛产业科技研发。

谢智刚对记者说:“来到治多,就是治多的干部、治多的居民。有了这种柔情和情怀,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编辑:郭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