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一年,他给玉树四高的孩子们留下这样一份礼物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琪鹏

2020-09-07 20:02 语音播报


热点

8月底离开玉树的时候,郭仲强心里十分不舍。在援青教师的送行会上,在高原上不沾酒的他破例喝了好几杯。“人虽然回去了,但也给玉树的孩子们留下了一份礼物。”一想到这里,他心里好受了许多。

在玉树,郭仲强编写了一部130多页的英语教材。援青一年,他把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几乎都用在了这一件事上。

2019年8月,在房山区第二职业高中任教的郭仲强来到青海玉树,成为了北京市第四批援青教师的一员。在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中,郭仲强年纪最大,也是第一次来到高原。

在援青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年靠身体,二年靠吃药,三年靠精神。”郭仲强对此深有体会。玉树在北京对口支援帮扶的地区中海拔最高,条件十分艰苦。援青教师的住地海拔3700多米,而他工作的地方,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的海拔则达到了3800多米。在驻地,每个房间里都配备了吸氧装置,有的年轻干部高反严重睡不着觉,只能吃安眠药助眠。

高寒缺氧,并不是说说而已。初到玉树,郭仲强爬楼都感到困难。最初去学校上班,从一楼到三楼办公室,他花了几乎二十多分钟,中途歇了好几次。慢慢适应之后,他爬三层楼依然要五六分钟。许多人并不知道,援青一年来,郭仲强的血氧值一直没有达标。

“来了就得坚持下来。”郭仲强并不觉得这有多苦。在他心里,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玉树州的面积是北京的十倍大,但是人口只有四十几万。如此地广人稀,造成了当地英语师资的严重不足。虽然英语是高考中的重要一科,但不少玉树孩子却直到高中才开始接触英语。在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中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郭仲强在玉树四高担任副校长,他发现,有的年级一周只有一节英语课,而且没有固定的教材,全靠老师零散地教一些语法。

看着孩子们黑黝黝的小脸,郭仲强感到责任很重。如何让几乎零基础的学生在高中三年里学完初中、高中六年的英语知识呢?显然,用初中的教材不切实际。他决定结合自己三十几年的英语教学经验,为玉树四高的孩子们编一本量身定制的教材。

正当想法付诸实施时,郭仲强却受了伤。原来,援青教师居住的小区经常会停电停水,用水得去一公里以外的巴塘河边去打。一次打水时,他不小心闪了腰,一旦长时间走路或久坐,就会疼得受不了。“援青支教工作仅有一年,时间不等人啊。”今年1月,郭仲强利用假期的时间开始动笔编写教材。在房山二职时,郭仲强一直担任英语教研组长,平时就积累了许多教学点滴,为了让新教材能够更适合玉树的孩子,他查阅大量资料,参考了许多语法书籍。由于腰疼,他每坐半小时就得躺下休息一会儿。有时候半夜两三点钟睡不着觉,他也翻身起来写上一会儿。

3月10日,郭仲强返岗。在隔离期间,他依旧坚持每天编写两小时以上。4月初,这部130多页、8万多字的教材终于完成了。“这部教材算得上是一本初级语法书,可以让学生两年内从零基础达到高二水平。”郭仲强说,对于基础薄弱的玉树孩子来说,从语法的学习入手可能是一条捷径。为此,他把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了重新梳理,还加入了许多表格,方便学生理解。

当把这本教材交到学校时,郭仲强一下子轻松了许多。玉树四高是北京市援建的学校,可以容纳42个教学班2100多名学生,学校的建成,大大缓解了全州的就学压力。能够为这样的一所学校留下一份礼物,郭仲强十分欣慰。

回到北京,郭仲强即将开启新的教学工作,但他依然忘不了玉树的那山那水那人。他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学习英语也不是一蹴而就。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学好英语,将来走出高原,看见更大的世界。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