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找到致富路!密云海拔最高村山洞种出蘑菇
北京日报 | 记者 王海欣

2020-07-02 06:58


热点

油松林里采摘的野生肉蘑比手掌还大,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植树造林给村民留下了金山银山。

云层在群山之间盘旋,偶尔落几滴雨点,倒也凉爽宜人。密云区新城子镇大树洼村东梁的山道上,几位村民提着塑料筐、背着喷雾器,在茂密的松林里缓步登山。山道忽上忽下,道边就是不见底的山沟,大约半小时后,来到一处峭壁下,黑漆漆的山洞跃然眼前。

农技员郝家国每天两次来为蘑菇菌棒喷水保湿。

洞口一米多宽,五六米高,从洞里抬头观看,可见石缝中露出一丝光亮,因此得名透天洞。踏进洞口的台阶,一股阴凉扑面而来,村农技员郝家国提醒大家在洞口歇歇汗再进去,免得着凉感冒。洞里有十几平方米的平坦空地,呈不规则形状,两排铁架子上整齐码放着菌棒,菌棒两端一朵朵平菇如撑开的小伞般茁壮。看着长势喜人的蘑菇,郝家国面带喜悦,一边把手电挂在铁架上照明,一边安排大家分工合作,采收蘑菇。

通往透天洞的山路蜿蜒曲折,一旁更是深不可测的山沟。

大树洼村东临雾灵山,海拔800米,是密云区海拔最高的山村。上世纪70年代以前,村里没有公路,村民出行就靠双脚,翻山越岭3个小时才能到山下的镇里。1972年开始,经过3年的努力,村里自主修建公路10余公里,才由拖拉机连通了外面的世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全村27个低收入户已全部实现脱低,不少人家盖起了新房,水泥路通到每户村民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山村的夜晚。

透天洞入口只容一人弯腰通过,洞内只能靠手电照明。

今年初,由于疫情的影响,不少村民闲在家里没有收入。村书记杨凯四处取经,在一次培训中他听说山洞里种植蘑菇收入可观,心中一动。位于半山腰上的大树洼村,山前山后有不少洞穴,洞虽不大,但是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非常适宜蘑菇生长。杨凯从小就常和小伙伴们到这些洞穴里玩儿。村里的老人都知道,东梁山沟里的透天洞,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为八路军藏过军粮,只是如今很少有人去了。

大雨过后,洞口泥泞湿滑,杨凯和郝家国修整道路以保证安全。

杨凯与村两委班子商量,决定试一试。说干就干,他带领一支由8名低收入户村民组成的队伍,平整洞口、修筑台阶,将种植蘑菇用的铁架和菌棒背到山洞里……从有想法到第一批蘑菇长出来,只用了二十几天。看到自己能亲手培育出蘑菇,村民们喜出望外。

近年来,村里采取多种途径帮助村民致富,李淑英一家去年就盖起了新房。

几十年来,大树洼村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每年雨季来临,村民都要上山采摘榛蘑、松蘑等野生蘑菇,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采百十斤。往年都有商贩来村里收购野生蘑菇,今年准备由村里的农产品产销合作社统一收购,与种植的蘑菇一起销售,形成规模和品牌,所得的收入主要用于安排村里公益服务岗位。

群山绵延不绝,大树洼村由6个散落在高山台地上的自然村落组成,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王淑芳是曾经的低收入户,原本种着六亩多地的鲜食玉米。收入本就不高,老伴又刚刚去世,一个人种地也成了问题。村里安排她加入种植蘑菇的队伍,一天能有50元收入。队里人把大朵大朵的蘑菇摘下来,再分装进包装盒里,手劲儿要拿捏好,用力小了掰不动,用力大了容易掰坏。一朵朵鲜嫩柔软的蘑菇通过她们的手整整齐齐码放在包装盒里。

杨凯把当天采摘的蘑菇送到镇里的超市,老板立刻拍照发到客户群里,很快就被订购一空。

山洞里试种蘑菇成功,产量虽然还不高,每天只能送到镇里的两家超市销售,但已经有远在北京城里的顾客希望能网购了。与此同时,今年村里还试种了10亩藜麦,产值比种玉米要翻个几番;前年开始引进的高端民宿项目也即将开业。过去的大树洼村因为山高路远难求发展,如今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走上了致富之路。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