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救人不一定要在手术台上,陶勇医生这样“转身”
央视新闻

2020-06-07 20:40


热点

本周,此前被患者砍伤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已经恢复正常门诊快一个月。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陶勇刚做完一场为盲童募捐的公益直播,紧接着又是6月6日的全国爱眼日,两天的时间里,他要赶三场直播,为公众进行爱眼护眼知识的科普讲座。

“宁可架上药生尘”

治病救人不一定要在手术台上

“以前科普,往往是一个学校的某一个年级的学生,现在通过直播,可以同时让很多网友得到科学知识的普及,受益面更广。”陶勇说,科学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让很多患者受益。“宁可架上药生尘”,减少疾病的发生,预防疾病,他认为是更重要的,“换一种方式吧,其实治病救人不一定是一直在手术台上”。

从1天最多86场手术到1天3场科普直播

陶勇说,曾经他完成过15000多个眼科手术,最多的时候一天做86个,几乎5分钟一个。如今,他却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让他不得不离开手术台的,是在今年1月20日发生的一起恶性伤医案。(此前报道>>>)虽然已经过去一百三十多天,陶勇医生的左手,因为神经和肌腱被人持刀砍断,至今却仍未恢复知觉,每周他都要接受两次电击康复治疗。

5月13日,陶勇医生恢复出诊,朝阳医院的眼科门诊,也多了很多患者送来的鲜花,在他们看来,陶勇医生给他们带来的是光明和希望,他们也想给陶勇一点力所能及的支持。

陶勇:我觉得就像爬山一样,你可能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了,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角色转换的背后

是他23年医学知识储备

曾经是用来给眼睛做手术的这双手,如今连用来吃饭也变得有些笨拙,这样的落差难免会让旁人感觉到遗憾和心疼,但陶勇却已经跟自己和解了。

03.gif

他说,自己本来也是在逐渐脱离手术台,要给年轻医生成长的平台。“手术匠”本身固然重要,培养更多年轻医生,形成梯队效应更重要。

走下手术台,走进直播间,陶勇的角色在转换,但能够支持他完成这种转换的,是他23年的医学知识储备。

陶勇:发挥平台作用,让更多的医生学会做手术和提升看病的技术,以及推广预防疾病的理念,可以造福更多人。这件事不是说一上来就能干的,他必须得对临床经验有一定的积累和感悟,才可以把科普和慈善做得更好。

△陶勇微博截图

未来想做好两件事:科研和科普

恢复出诊后,每周一的下午是陶勇固定跟患者打交道的时间。而其余时间,他也在临床诊治之外,用其他方式为患者守护一片光明,他的脚步,一直在前行。

陶勇说,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不是一辈子永恒不变地干一件事情,其实还是应该随着他年龄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不同角度地从事医疗工作。

陶勇:未来的话,我精力主要会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做科研,第二,我的精力也会放在公益和科普事业上面,它能产生的社会效益,比我单独完成某一个手术,治好一个病人,要来得更大。


编辑:周文丽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