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汤山到火神山、雷神山,一位老兵的二次出征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叶晓彦 通讯员 王浣沙

2020-03-29 18:03


热点

“老邓,武汉告急,他们要复制‘小汤山’,请咱们去当顾问,去吗?”大年二十九,邓传福正拿着扫把收拾屋子,手机突然响起,里面传来老战友张雁灵将军焦急的声音。

“我去。”老邓放下扫把,不假思索,一口答应。

身旁的老伴儿李碧玉停下手里的活儿侧耳听着,也明白了个大概其,轻轻地附了声:“去吧。”

邓传福是原中国解放军第309医院副院长,2003年非典时期曾任小汤山医院副院长。张雁灵是他的老搭档,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原解放军总后卫生部部长,曾任小汤山医院院长。

新冠肺炎袭击武汉,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复制小汤山医院模式,通过国家卫健委找到张雁灵,邀请他驰援武汉市,帮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确定筹建方案并指导施工。

张雁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17年前一起并肩抗疫的老战友邓传福。祖国的召唤,永远都是军人出征的号角。17年前邓传福接到“军令”支援小汤山医院,义无反顾奔赴了“战场”,这一次,这位老兵一定不会退缩。

大年初一清晨6时,天还没亮,张雁灵、邓传福和医师协会办公室主任郭海鹏就已经钻进了开往武汉的高铁列车。

疾驰的列车上,邓传福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儿子和儿媳从美国打来的越洋电话。“爸,您怎么不跟我们说一声就往武汉跑,多危险啊!”“您已经七十挂零的人了,腰椎间盘突出那么严重,血压也高,睡眠也不好,跟领导说说让别人去不行吗?万一您……”儿子儿媳开着免提,你一言我一语地劝。

此次逆行武汉,老伴儿李碧玉举双手赞成,“她也是搞医的,都明白,可是孩子们离得太远,不想告诉他们,怕他们干着急,完成了任务再说。”结果儿子从别人的微信上看到了父亲在列车上的照片,当场就急了。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是老党员,还是老军人,更重要的是,我有建小汤山的经验啊。况且,现在武汉的工地上已有上百辆挖掘机等着我们拿主意、出方案呢。”听了邓传福的这番话,儿子儿媳不说什么了,只是一个劲儿叮嘱父亲万事小心。

当天中午,三人抵达武汉,顾不上吃饭,直奔工程指挥部。虽然指挥部有当年小汤山医院的图纸,但由于地形不同,医院怎么建,大家心里没底儿。

是建一所保留传统门诊部的普通传染病医院,还是建一所只收治确诊病人的高级别传染病医院?老邓建议选择后者,不设门诊部,只接受从下一级机构送来的已经确诊的病人。

地形不同,火神山医院布局还能照搬当年的小汤山医院吗?老邓建议,把原定60张的ICU床位减为30张,3台CT机减为2台;原定3间的手术室减为1间,不配置专职手术室人员,有需要时指定另一家医院负责,这样可以展开更多的床位收治病人。

病人如何分级分区?老邓还建议病人根据病情,分为危重、较重、较轻,然后从重到轻酌情分派病房,他建议设检验科,CT室、检查室、手术室等,设在污染区,方便病人检查和集中管理,而药房则安排在清洁区内。

从中午12点多到达会场一直到深夜23时,他们才吃到了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在过去的10个小时里,邓传福和张雁灵拿着图纸一起回答了指挥部10多个小组提出的上百个问题。解答完所有的问题,当晚他们又冒雨赶到了火神山建设工地。有几个建筑工人和退役老兵,听说这两个人是当年小汤山医院的院长和副院长时,都激动地跑过来和他们打招呼。

邓传福一行人的到来,让工程指挥部有了“主心骨”,重要的问题逐一敲定后,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加快了建设进度。在武汉的每一天,邓传福都感觉时间不够用,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把两个医院建起来,时间就是生命。

已经71岁的老邓冒雨奋战在泥泞不堪的工地,吃饭也没有准点儿,即使晚上回到房间休息,人躺在了床上脑子里还转悠着工程上的事儿。自己的睡眠质量不好,有时不得不靠吃安眠药才能睡上三四个小时。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老邓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 ,在武汉的那几天,他的腰里一直裹着腰围。

3月16日,北京小汤山医院重启的消息,又再次把邓传福拉回到了17年前奉命建设小汤山医院时的情形。

2003年4月23日晚,邓传福突然接到总后卫生部一位首长的来电,“他在电话里说,准备派我去小汤山建非典医院,我当场就答应了下来,但老实说,心里也有点儿打鼓。”当时的老邓已经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而且当时非典疫情非常严重,他有很多理由可以拒绝。但作为一名老兵,老邓从首长的语气中能感觉到任务的紧急和特殊,更感受到了对他的信任,所以他不能退缩。

接下任务之后,家人和孩子同样为他担心,但爱人安慰儿子的一句话道出了他的内心所想,“你爸爸是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国家有难,他应该去!”17年后,当他再次奔赴“战场”,驱动他的,依然还是这句话。

国家有难,召必回!这就是老兵不变的本色。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