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坛医院ICU支援的朝阳小姐妹: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宏 通讯员 王燕

2020-03-26 11:36


热点

“疫情不退我不退。这是我们的心里话!”

说这话的是刘莉、沈琪。她们是北京朝阳医院的两位护士。一个多月前,两名“美小护”和另外6家医院的12名护士一起来到北京地坛医院ICU支援。北京地坛医院ICU病房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生命监护和治疗的仪器中,因为有她们全力以赴的守护,才更有了生命的温度。

我的心裂成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

28岁的沈琪参加工作6年了。疫情来袭,她主动请缨上一线。

“我参加过氯气中毒患者抢救,有呼吸相关专业的护理经验!我没有孩子,没负担!”大年初一,沈琪正陪着爱人在老家过年。去年9月,她刚刚结婚,这个春节是新媳妇第一次在婆婆家过年。

接到紧急回京待命的消息,沈琪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到北京。“那时家人以为我要去武汉。明知有危险,但他们也特别支持。”爱人将她送到高铁站。在站台上,新婚丈夫说了一句话:“我的心,裂成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

“杵指先生”的故事

2月17日,沈琪终于接到了出征令,去地坛时!“忐忑,紧张,还有点儿小兴奋。”这位年轻的姑娘“终于要上战场了”,她跃跃欲试。2月19日,沈琪第一天进了隔离病房,于是有了和“杵指先生”之间的故事。“杵指先生”是一名50多岁的男患者,正处于气管切开后的恢复期。当沈琪来到他的病床前护理时,他总想表达什么,但因为气管切开不能说话。他到底想说什么?沈琪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她对患者说:“您在我手上写字,先写您要写几个字,比如3,然后用最简单的字表示。”第一次无声的交流开始了,“擦鼻涕”,沈琪按照自己的理解给他擦了擦。不过猜错了,患者皱眉摇头表示不对,又写了一次,“擦眼睛”,第二回猜对了。“原来在电视上看过你比划我猜的游戏,真是不容易”沈琪说,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在病房里操作,一会儿里面全是雾气,这时再看写在手心里的字,基本不是看就是靠猜,开始总猜不对,急得我一身汗。

“这位患者特别焦躁,所以只要进了病房,我就比较关注他。”有一天下午,患者刚看到医生走进来查房,就又向沈琪表示要交流。“C7”,沈琪开始以为是房间号,后来想到是“CT”,看到患者点点头,沈琪一下子猜中了他的心思,他是着急询问自己的恢复情况,于是连忙安慰他说:“您恢复得特别好,别着急,大夫得一个一个看。”

“挠痒痒、喝水、回家……”每天他们就用这种方式交流,慢慢地两个人默契起来。有一次,患者写了“杵指”两个字,沈琪猜对了字但不知何意,就伸出手和他握手,可患者摇摇头,伸出了食指。灵光一闪,沈琪也伸出了食指,两个食指对在一起,两人相视一笑,隔离病房里弥漫着温馨的气息。没相处几天,这位患者就转入普通隔离病房了,可沈琪一直牵挂着他: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和家人团聚!”

“去哪儿都行,只要是上一线”

31岁的刘莉是北京朝阳医院心外监护病房的护士,有着10年的工作经验。一头短发的她说话干脆、利落,一看就是干重症监护工作的“好手”。疫情刚刚开始,刘莉就写了请战书:“我有11年的党龄,重症监护又是我的专业,义不容辞。没孩子,去哪儿都行,只要是上一线。”真正接到去地坛医院ICU支援的任务后,刘莉瞬间有过对未知的不安,但很快转变成动力,“虽然最想去的是武汉,但地坛也是一线,总算圆了愿望。”刘莉的爷爷是个老军人,去年刚刚去世,爸爸是个老党员,1月份疫情初起时,这位老党员就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女儿“估计得上去”,得知女儿要去地坛医院支援后,这位老党员说:“上去就干出个样子来。”

“地坛的同行真是太不容易了,太牛了!”

“一会儿就满头大汗,缺氧,总想摘口罩。”进入地坛医院重症监护室,刘莉要给患者扎点滴、抽血、翻身,要看护身上插满各种管路的重症患者。这些工作对于刘莉来说,本来驾轻就熟。但这些在隔离病房里都变得困难起来。

3月1日中午,刘莉和组长沈继云一进病房,看到刘景院、王宇和谭建波三名医生正在准备给一位患者上ECMO。这时,监护仪上突然“心电图成直线了”!“不好,心跳骤停!”所有人立即展开抢救。谭建波冲上去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沈继云、刘莉虽然刚进病房但反映迅速也冲上去配合抢救。刘景院、王宇看准时机连接管路给患者上了ECMO,患者生命体征这才暂时平稳下来。

10个人,2个半小时,医护人员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的护目镜很快就模糊了,操作起来不方便,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让刘莉记忆犹新,也让她感觉到:“地坛的同行真是太不容易了,太牛了!”

呼唤4天老人终于有了意识

最近这段时间,刘莉主要看护一位80多岁上了ECMO的老奶奶,护理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每2个小时就要翻身拍背,老人有80多公斤,每次得5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开始老人处于昏迷状态,但刘莉每天都观察她意识恢复情况,在她耳边轻轻说:“奶奶,您感觉怎么样了?”这样呼唤了4天后,刘莉高兴地发现,老人有了意识,听到问话时点了点头,又过了10天,老人顺利脱机,“那一刻真是太高兴了!”

作为一个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了10年经验丰富的护士,刘莉知道,住在ICU病房的重症患者不仅身体上处于危机状态,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更别提现在还感染了新冠病毒这种传染病,这时候对于患者来说心理治疗尤为重要。一位70多岁的患者气管插管后,病情恢复的很好,很快就拔管了,可神情总是郁郁寡欢。细心的刘莉猜测“一定是惦记家人”,于是就用病房里的公用手机加了老人儿子的微信,让老人和家人视频,视频联通那一刻,老人和家人都特别很激动,对着镜头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驻地酒店房间里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我们ICU……”言谈话语中,沈琪、刘莉时不时蹦出“我们IUC”,让人感觉到她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个战斗的集体。“第一次穿防护服进隔离病房,害怕吗?”听到这个问题,两个人都笑了:“说不紧张那是假的,毕竟是第一次,可看到地坛的老师,不论是主任、护士长还是年轻的护士那种淡定,就踏实了。”沈琪还加了一句:“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带沈琪的地坛医院陈美茹护士比她还小1岁,可在沈琪眼中是个“特别老练的战士”,以前沈琪没有接触过ECMO,在这个“小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对于地坛医院ICU,刘莉有种“特殊的缘分”,去年她参加了ICU专科护士培训班,和地坛医院ICU护士孙凤桢成了同学,没想到今年同学就变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刘莉说,去年培训时一位在地坛医院交流过的老师说:“地坛医院的护士特别伟大”,当时还不理解这句话的意义,这回来支援后真正理解了。“我们来支援几天,就说我们是逆行者,可地坛的老师一直在逆行”沈琪觉得,这段人生经历对于自己来说太珍贵了。她说,从地坛医院老师们的身上,从刘莉老师这位党员身上,让她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担当,什么叫奉献。驻地酒店房间里,沈琪郑重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这场战“疫”,让我们与身边人或是原本不认识的人同呼吸、共患难。抗“疫”之战还没有结束,让我们继续努力一起战胜瘟神迎朝阳!


编辑:徐慧瑶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