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防护服的北二外高翻:“需要我,我还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3-08 15:44


热点

人们想象中的高级翻译,可能经常出入“高大上”的会场,穿梭于国际会议和商务谈判之中。这一次,这位“高翻”不穿西装、戴领带,而是套上了防护服和护目镜,坚定地走上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

2020年2月29日上午,一架载有400多人的航班正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与其他航班不同的是,这架航班上出现了几位发热旅客。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隔离规定,同机旅客作为密切接触者,必须在指定地点隔离14天。飞机上有着众多外国乘客,迫切需要译员协助,完成隔离手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教师沈洲榕在接到紧急任务后,便在第一时间赶往了指定隔离地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沈洲榕老师了解了基本情况和防护要点后,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穿上了防护服,准备迎接即将来此隔离、办理入住的密切接触旅客。

沈洲榕老师身着防护服

翻译应当有“德”、有“情”

“确实有译员听到工作内容后,便决定不来了。但是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简单地觉得,这个时候,能出点力就出点力。”沈洲榕说。随着第一名旅客的到来,沈洲榕老师便开始为他们提供口译服务。这群旅客里,有外交官、学生,还有残疾人、老人和幼童。旅客们长途飞行后又被集中隔离,办理入住时情绪不稳定,有对现场医护人员发脾气的,也有提出了各种要求的。面对疲惫而不安的旅客,沈洲榕老师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政策,与现场工作人员沟通,极力安抚旅客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由于译员们能听懂他们的语言,他们便把所有的情绪都向译员们倾倒。但是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他们。这个时候的翻译,需要的不是高难度的专业词汇,也不是高超的口译技能。而是一份人性、一份同理心和一份耐心。这或许也是翻译教学中应该有的德育,我们教学生,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在专业上有所进步,另一方面也要告诉学生,翻译应当有“德”、有“情”。”沈洲榕老师表示。

沈洲榕老师

翻译工作“有惊无险”

从下午两点开始,到晚上七点最后一名人员完成入住时,沈洲榕老师的护目镜上已经充满了水汽。脱下防护服后,他的脸上和身上,已经出现了深深的勒痕。稍事休息后,他便再次穿上防护服,投身下一个任务。这一次,是前往污染区,协助医务人员对已经入住的旅客作咽拭子采样。

进入污染区时,已是深夜。随着一个个房门的打开,沈洲榕老师为每一位旅客悉心解释医务人员的来意,并协助医务人员沟通,完成咽拭子采样。在采样过程中,一位工作人员由于水汽遮掩了护目镜,在递笔的时候,一个没注意,笔尖对向了沈洲榕老师。

“当时我只觉得手指被扎了。心里一沉,马上就想到了电影《恐怖地带》里针尖刺破医生手指的场景。由于我们不能碰触清洁车上的物品,我就马上请求医护人员给我挤消毒液。后来在灯光下仔细检查,所幸没有戳破外层防护手套。”

随着最后一名旅客检测完毕,完成严格而漫长的防护服脱离程序后,沈洲榕老师走出了污染区,而这时,已经是次日凌晨1点了。

沈洲榕老师(左二)与同行翻译

后续需要我,我再来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随着我国防疫工作开始严防输入性病例,这次口译任务可谓意义重大。沈洲榕老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充分彰显出了“二外人”的责任和担当,展现出了党员教师的风采,体现出了一名翻译的职业操守和精神追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教工党支部是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而这样的荣誉,正是众多像沈洲榕老师这样的教工党员所赢得和捍卫的。

然而,对于这样的荣誉和担当,沈洲榕老师却别有一番感慨。“我做的只是一件小事罢了。穿着那身防护服的时候,全身上下闷得难受,尤其是护目镜勒的头特别疼。当时我就在想,防护服我只穿了8个多小时,而那些在前线直接救治病患的医生护士们,要比我辛苦的多。更还有那些在一线工作的志愿者、警察、社区工作者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只是做了一名译员该做的事情罢了。后续如果需要我,我再来。”沈洲榕老师说。

这是一名二外人的担当,是一名译员的职业精神,是一名党员的奉献,也是一名中国人的热忱。

脱离防护服后留下的勒痕


编辑:李如意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