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战胜烈性传染病 北京疾控中心的前世今生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燕

2020-02-26 17:28


热点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卫生防疫工作几乎是一张白纸,鼠疫、霍乱、天花三种烈性传染病都有发生和流行,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受到极大危害。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非常注重卫生防疫工作,很快消灭了天花和回归热,防止了鼠疫和霍乱的发生。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命的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也基本上得到控制。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全市卫生防疫重点转向麻疹、痢疾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

1953年10月,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成立,成为市级防疫和卫生监督部门。

那个年代的北京市卫生防疫站什么样?

1955年7月11日,《北京日报》3版,《我视察了郊区农村和卫生防疫工作》

本报1955年7月11日3版刊发人大代表、儿科专家诸福棠的文章《我视察了郊区农村和卫生防疫工作》里这样写道:在市立传染病医院的北边,有三个新建筑,一个是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本部办公的场所,一个是消毒站,还有一个是通过室和消毒处理室。这是由苏联专家设计、专为进行预防性消毒和带有传染病菌的病人及衣物做消毒用的,分设男女两部,各有登记室、理发室、更衣室及沐浴室,两部脱下的衣服分别从两旁送入一个中央消毒室。消毒室的高压消毒器有火车头那么大,如以消毒棉衣计算,用10磅的蒸汽压力可以在30分钟左右消毒棉衣150套。

1963年,崇文区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检查消毒后的汽水瓶。冯文冈/摄

当时,北京市卫生防疫站的职能一方面是对工业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学校卫生进行检查和监督,另一方面则是要调查和处理流行病,组织大规模的预防接种工作,并组织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技术上加以指导。

后来,本市卫生防疫机构不断健全和完善,各区也建立了区级卫生防疫站。不过,受条件所限,在上世纪50年代,全市各防疫站只对劳动条件很差的皮毛制革行业和有关行业的高温车间、有毒作业点,及部分食品行业、冷饮制售业、学校等单位的卫生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卫生防疫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1984年2月28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加强卫生防疫积极建设文明卫生首都》)

1984年2月28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加强卫生防疫积极建设文明卫生首都》

耳熟能详的爱国卫生运动

在卫生防疫站组织开展的众多工作中,市民记忆最为深刻的恐怕要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除四害”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了。

1956年9月6日,《北京日报》2版,《市、区防疫站正在大力消灭蚊蝇》

据本报1956年9月6日2版《市、区防疫站正在大力消灭蚊蝇》报道,市卫生防疫站出动大批电动喷雾车、摩托喷雾车,喷射“滴滴涕”等药物,灭杀蚊蝇,其中仅电动喷雾车在45天里喷射的面积就有45万多平方米。各区消毒人员还协助有关部门到垃圾场及其周围住户家里去用药物灭蝇,共用药物喷射了1000多间房屋和3万多平方米的垃圾场。在烂菜堆、居民户外厕所和蓄粪池里,也由防疫站用药物灭蛆。

1958年,东四区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和市政工人向下水井喷磷化锌消灭沟鼠。冯文冈/摄

市、区卫生防疫站还组织群众开展了灭鼠活动。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对老鼠的分布密度和繁殖规律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一些消灭老鼠的办法和措施,向机关、工厂、学校等推广。后来,这项工作成为一项全市经常性的卫生工作。(1963年11月1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灭鼠活动取得成绩》)

1963年11月1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灭鼠活动取得成绩》

新世纪后慢性病防治渐成“重头戏”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卫生防疫的重心有所改变,更加关注如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2000年6月,在北京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的基础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组建,其职能拓展为预防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学生常见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全民健康教育、公共卫生保障等多项内容。此后,区级疾控中心也相继设立。

2001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16版,《警惕慢性病患者年轻化》

慢性病防治渐渐成为疾控工作的“重头戏”。据本报2001年12月26日16版《警惕慢性病患者年轻化》记载,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居民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改变,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成了威胁北京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为了控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市8个城区建立了慢性病示范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居民社区,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冠心病和脑卒中5种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

抗击非典中实现疫情报告制度完善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京城,作为防控主力军,疾控部门勇挑重担。当年4月,北京建立了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每家医院都有一名统计报告员,城区疾控中心要在6小时之内向市疾控中心准确报送疫情,郊区要在12小时之内完成这项工作。(2003年4月26日《北京日报》3版,《本市已形成完善的非典疫情报告和防控体系》)

2003年4月26日,《北京日报》3版,《本市已形成完善的非典疫情报告和防控体系》

2003年,崇文区疾控中心流调队员在非典患者家中消毒。贾同军/摄

2013年,在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准备使用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的试剂。吴镝/摄

非典过后,北京公共卫生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此后,无论是禽流感的防控,还是流感、诺如病毒、手足口病的预防,北京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如今的北京,已步入公共卫生的新时代。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