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生土营建 中国学者再夺世界人居奖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敏、和冠欣

2019-12-13 17:56


热点

12月13日,北京建筑大学宣布,12月9日,该校穆钧教授团队完成的“现代生土营建研究与推广”系列成果获得2019年度世界人居奖铜奖,多年来,该团队先后在全国多个省份完成200栋生土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世界人居奖是教育部建筑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认定国际奖的最高级别奖项,这是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的项目之后,第三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团队。

2019年度世界人居奖获奖名单由世界人居基金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今年,来自全世界的200余个项目进入世界人居奖组委会的遴选名单,经过多轮评审,有9个项目获得本年度的世界人居奖。其中,由穆钧教授率队完成的“现代生土营建研究与推广”系列成果,名列第四,获得铜质奖章。

自攻读博士起,穆钧便开始投身于乡村建设以及生土建筑领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2016年,他被引进北京建筑大学,现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现代生土营建研究科研团队”负责人。北建大为穆钧组建研究团队,设立现代生土营造科研设计中心。

自2011年起,穆钧率队以甘肃会宁为基地,持续开展生土营建技术与示范推广研究。他们针对在我国应用分布最为广泛的传统夯土建造技术,首次将现代生土材料优化理论引入我国乡村建设,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和本土化的系统研究试验,有效克服了传统夯土在抗震和耐久性方面的固有缺陷,并研发出一系列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生土房屋建造技术、设计方法及其相应的施工机具系统。

以此为基础,团队采用指导和发动完成培训的农村工匠带领当地村民的组织模式,与地方政府密切协作,先后在甘肃、湖北、河北、新疆、江西、广东、福建等具有生土建造传统的地区,完成近200栋示范推广农房和乡村公建的设计与建设,显现出突出的生态性价比和良好地域适应性。团队先后培训村民工匠400余名,为来自全国的5000余名基层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宣讲培训,先后有500多名来自内地、香港和海外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团队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与扶贫建设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在团队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下,近4年来全国范围内启动了30余项诸如度假酒店、精品民宿、展览馆等基于生土应用的现代建筑设计项目。穆钧团队先后参与“马岔村民活动中心项目”“万科西安大明宫楼盘景观工程”“洛阳二里头国家遗址博物馆项目”“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活馆项目”等项目。

对于穆钧团队的工作的价值,有专家评价, “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用生土建造的房屋之中,其经济、环保且防火,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房屋模式。该项目重新定义了具有更高质量的生土营建的未来。”世界人居奖评审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是由学生、地方官员、村民和建筑师协同完成的一个十分成功的生土营建案例,其在城乡建设中的突出成果,为转变人们对于生土就是贫困落后象征的认识误区,贡献卓著!

新闻背景:

“世界人居奖”设立于1985年,由世界人居基金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主办,是目前国际规格最高、最具权威性的人居类专业奖项之一。与“联合国人居奖”近年多针对官方机构的侧重不同,世界人居奖旨在遴选与表彰实用、创新、可持续且具良好推广性的住房解决方案,并为获奖机构或个人提供1万英镑的资助以及参与联合国人居署国际推广活动的机会。世界人居奖自1986年第一届颁奖至今,已持续33年,参与遴选的项目来自世界各地,平均每年多达200余项,竞争十分激烈。1993年吴良镛先生主持的“菊儿胡同”项目,代表我国首次获得世界人居奖金奖,25年间,我国仅有3个团队或机构成功入围该奖项评选环节。

名词解释:

生土建筑:生土就是把地下的土挖出来,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机械加工直接当作建筑材料,而不是通过焙烧或者加化学的东西去改性。用生土材料作为主材的建筑,就叫作生土建筑。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