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城市规模,守护生态屏障!门头沟分区规划获批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陈雪柠

2019-11-27 13:09


热点

11月27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门头沟分局获悉,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门头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

分区规划作为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成为门头沟区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近期分区规划成果将在门头沟区政府官方网站对外公布。今天,相关负责人先行介绍了分区规划的特色和主要内容。

作为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门头沟区将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绿水青山。为此,分区规划设置了“生态安全与空间管控”专题,通过构建门头沟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多尺度生态控制体系及生态基础设施系统,深入研究门头沟区主要面临的生态保护问题与解决措施,推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

此外,门头沟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分区规划编制过程中设置了“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专题,将门头沟独具特色的“六大文化”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的生态文明底色、现代文明高度融合,以价值为导向,全面统筹区内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做到“历史文化有传承,现代文明有发展”。

门头沟区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咱们一睹为快。

全面落实城市功能定位

门头沟区定位为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突出把握生态涵养、减量集约、绿色高效、改善民生的要求,形成“一城、两带、三点、多脉”的空间布局。

强化门头沟新城的引领作用,建设城景合一、处处是景的精品山水城市。挖掘永定河、109国道沿线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永定河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带和109国道区域协同发展带。

加强潭柘寺、军庄、斋堂三个镇的辐射、服务作用,落实浅山区保护和管控要求,引导山区人口、产业合理分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以连接镇区和山区村庄的地区性道路或水系为“脉络”,依托自然山水格局,促进村镇统筹协调发展。

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到2035年,全区适宜常住人口调控规模约38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0平方公里以内。

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管控战略留白地区,合理调控建设时序,为长远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提升门头沟新城建设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突出新城在全区绿色发展中的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行政办公、商务服务、科技创新、文旅体验等主导功能,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与石景山、海淀山后、丰台河西等地区的协同,着力管控好长安街延长线的重要节点,同步推进老城区更新,促进新城南北协调发展、山水城融合发展。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压缩生产空间规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探索存量工矿用地生态修复与高效利用路径,挖掘资源禀赋,形成以文旅体验、医药健康和科创智能产业为主导方向的绿色创新产业体系。

优化居住用地结构,促进职住平衡。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和乡、山区和新城合理布局,提供基本民生保障。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要素,大幅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永定河、清水河等主要河道及小流域生态化综合治理,加强浅山区生态修复和违法违规占地建房治理,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为统领,以“六大文化”为导向,继续发扬门头沟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提升京西古道、古村落品牌的整体品质,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网络化的整体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引导,划定风貌管控分区,强化一山环抱、一水绕城的新城风貌特色,构建望山、看水的眺望系统,控制山前地区、滨水地区建筑高度,创造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建设便捷互联、绿色友好、高效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旅游交通设施服务水平。

构建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运行保障水平。

健全综合防灾体系,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加快实施泥石流多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巩固山区生态安全。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坚持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有效降低环境风险。

着力攻坚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好城镇和乡村、平原和山区,构建以城带乡、功能互补、和谐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形成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

切实发挥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提高镇中心区在服务乡村、带动本地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小城镇分区分类引导,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探索绿色发展模式。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引导美丽乡村建设。


编辑:田超


打开APP阅读全文